词条 | 大麻哈鱼 |
释义 | damahayu 大麻哈鱼(卷名:农业) Oncorhynchus keta 硬骨鱼纲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麻哈鱼属。又名大马哈鱼。多脂名贵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的美国和加拿大沿海,以及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还有中国东北境内的各主要河流,如黑龙江(向上至呼玛河)、乌苏里江、松花江、牡丹江、嫩江下游、图们江等。 形态 体长,侧扁。头稍平扁。吻端突出,下斜,生殖时期雄鱼吻部微弯。鼻瓣发达。口大。上颌骨后端可伸达眼后缘的后下方。上下颌各有一列锐牙。鳃耙9+15。鳃盖条13~15。鳞小。侧线鳞132~148。 幽门盲囊165~196。椎骨69~70。体背青褐色,洄游入江后,渐深暗。生殖期雄鱼体侧有10~12条深浅不一的橘红色横带。 生物学特性 大麻哈鱼为冷水性溯河生殖洄游鱼类。每年以4龄鱼(有时5龄)为主的大批生殖鱼群经鄂霍次克海到日本海,而后进入中国东北的各大江河中。最早约于9月上旬到达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溯江而上,每昼夜进程40公里左右,于9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到达各江段,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水质澄清、pH7.2~7.4、水温5~10℃、水流缓慢或无流、水深1~3米、江底有砂砾、地下有涌泉和冬季不结冰(或结有薄冰)的河湾。亲鱼在此侧位游动,荡成直径1米,深约20~30厘米的椭圆形坑窝,以待产卵。如无适宜的产卵场时,便在接近河岸和有涌泉的缓流里产卵。 入江洄游的鱼群,体长450~800(通常500~600)毫米,体重1.5~6千克,以4龄最多,其余为3龄或6龄鱼。生殖前的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精巢开始松软,卵巢中的卵粒由红而黄,用手提起鱼体,精、卵皆能自行流出。排出的卵粒犹如玉米,沉性,卵径6.5~7毫米。怀卵量通常为3500~4000粒。进入产卵场的亲鱼在其荡成的坑窝内进行排卵受精后,以尾鳍摆动坑窝周围的砂砾覆盖受精卵,不久死于产卵场附近。受精卵在水温8℃时,经60天孵出仔鱼,3~4周后仔鱼开始摄食。又经两月,江水解冻后稚鱼开始降河,鱼体生长渐达500~700毫米,在河口作短期停留后进入海洋生活。再经3~5年,群体达到繁殖阶段,又回江河中原处进行新一代的生殖洄游。 大麻哈鱼为肉食性鱼类。仔、稚鱼在河中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小虾、昆虫幼虫和蠕虫等,在海中则摄食端足类、桡足类、腹足类、多毛类、蟹和小鱼(鲱、玉筋鱼等)。溯河洄游时,鱼群自入江起至产卵完毕,均不摄食。 大麻哈鱼排出的卵常因未能完全被砂砾覆盖或散于水中等原因而被细鳞鱼、茴鱼等吞食。在其仔、稚鱼降河入海的途中,有时还被秋沙鸭、鸥类和水獭等侵食。 生产和利用 大麻哈鱼为北太平洋重要渔业对象,主要生产国为日本、美国、苏联和加拿大。在中国,渔汛开始于鱼群入江以后,黑龙江的萝北和呼玛为主要渔场,乌苏里江的抚远、饶河和虎头也是重要渔场。大麻哈鱼现已列为国家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对象之一。 每年10月1~20日为禁渔期,以便有足够数量的亲鱼进行生殖。 大麻哈鱼鲜鱼含脂量为10.7%,肉色粉红、细嫩鲜美。可鲜销、冰鲜、盐渍、腌干或熏制。卵可制成名贵食品鱼子酱。鱼皮相当坚韧,适于制革,当地用以制作乌拉靴、皮夹和各种小型日用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