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布氏姜片虫 |
释义 | Bushi jiangpianchong 布氏姜片虫(卷名:生物学) Fasciolopsis buski 吸虫纲片形科姜片属的 1种。寄生于人和猪的小肠。1843年布斯克在英国的一具印度水手尸体的十二指肠中首先发现此虫。中国有18省流行此种寄生虫病。 形态 成虫长椭圆形,扁平,肉红色,长20~75毫米,宽8~20毫米,厚约0.5~3毫米(见图)。 ![]() 生活史 卵随人粪或猪粪排出体外,落入水中,在适宜的温度(26~30℃)下,经3周左右发育为毛蚴,毛蚴成熟后打开卵盖孵出,在水中游泳,寻找中间宿主──扁卷螺,从螺的头足部钻入螺体内继续发育,经过胞蚴、母雷蚴、子雷蚴而后产生尾蚴,尾蚴成熟后从螺体逸出,在水中游泳。一般毛蚴进入螺体至尾蚴逸出约需45天。尾蚴在水中不久就附着在水生植物(如菱角,以及某些猪饲料,如水浮莲等)上形成囊蚴,少数尾蚴亦可在水面成囊。囊蚴在潮湿的条件下可生存数月之久。人或猪吞食囊蚴后,尾蚴在小肠内脱囊,吸附于粘膜,经1~3个月发育为成虫。 流行病学 引起此种寄生虫病流行的原因有:当地的人和猪体内存在着姜片虫;池塘里有扁卷螺,粪便下水使螺受到感染;人生吃水生作物,或者以水生青料喂猪;人畜饮用受囊蚴污染的池塘生水等。 在中国发现的可供姜片虫作为中间宿主的扁卷螺有4种:凸旋螺、肯氏圆扁螺、半球多脉扁螺和大脐圆扁螺。由于病原发育所需的温度较高,7月尾蚴方从螺体开始逸出,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等待侵袭人畜,所以该病的流行都在下半年。 症状与防治原则 虫体寄生于小肠,虫数少时症状不明显,多时病人腹痛、腹泻以及精神萎靡、倦怠无力。儿童感染后期常出现浮肿和贫血。幼猪感染后,生长发育受阻,母猪感染后消瘦无乳,严重时死亡。 防治此病需适时粪检,如发现虫卵及时驱虫,流行在上半年着重灭螺,下半年着重灭囊,秋后着重驱虫,全年管好粪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