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圣弗朗西斯科 |
释义 | Shengfulangxisike 圣弗朗西斯科(卷名:世界地理) San Francisco 美国太平洋沿岸仅次于洛杉矶的第二大港市。华人称旧金山。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西北部,美国西海岸中点。市区面积119平方公里,人口67.9万(1980),为美国西部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大市区包括附近 4个县和奥克兰、伯克利等城镇,面积7475平方公里,人口325万(1980)。 城市坐落在宽不足10公里的半岛北端,介于太平洋和圣弗朗西斯科湾之间,北临金门海峡。市域内丘陵起伏,有双峰山、戴维森山,最著名者为诺布山;沿海地带较为平坦。南流的萨克拉门托河和北流的圣华金河在城市附近汇合后,向西注入圣弗朗西斯科湾。因地处圣安德烈斯大断层上,多地震。气候宜人,冬季温和,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夏季凉爽,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水量约500毫米,以冬雨为主,夏日多雾。 1776年为西班牙移民拓居地。1806年俄国在此设哨所,作为当时俄属阿拉斯加的物资供应站。1821年属墨西哥。1846年归美国时,为居民不到千人的小镇。1848年附近地区发现金矿,大批淘金者涌入,包括第一批中国“契约劳工”。1850年设市时,人口已增至 2.5万人,成为贸易和为矿业服务的中心,附近地区的农业也有所发展。1869年后随着横贯大陆铁路的通达和港区设施的逐步完善,城市迅速发展。1880年后开始向海湾以东地区扩展,形成若干卫星城镇,19世纪末,人口已达34万。1906年大地震时全城80%建筑被毁,后迅速重建。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港口日益繁荣,贸易量激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军需物资的重要供应站。战后,工、商、金融、旅游服务业和市政建设均有较大发展,大市区由单一中心扩展为由圣弗朗西斯科、海湾东区(奥克兰)和圣何塞三大中心组成的城镇群。 美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贸易的主要海港,素有“西海岸门户”之称。港口自然条件优越。内侧的圣弗朗西斯科湾长104公里,宽6.4~16公里,面积1160平方公里,港区平均水深30~35米;通向太平洋的出口金门海峡最窄处仅610米,主航道水深16.7米;湾内潮差小。港口设施优良,有各种专用码头、泊位和现代化装卸机械、仓库等,主要分布在海湾以东的里士满和奥克兰附近。进口以椰干、糖、咖啡、可可、香蕉、原油、新闻纸与钢铁制品为主,出口以乳制品、粮食、水果、石油制品和工业品为大宗,年吞吐量2580多万吨(1980)。3条横贯大陆铁路通达,港区有铁路专用线107公里,水陆联运称便。公路网稠密。建有横跨海湾的金门大桥(长2734米)(见彩图) 和圣弗朗西斯科一奥克兰湾大桥(长2.74公里)等,并有海底隧道。名闻世界的高速电气铁路运输系统贯通整个海湾地区。位于市南11公里处的大型国际机场,客、货运量分别达2090万人次和31.8万吨(1981),为美国最繁忙的航空港之一。 城市经济以服务业、商业和金融业为主,约占市区就业人口的3/4以上,制造业仅占15%,批发、零售商达2.6万余家。旅游业兴盛。美国西部金融中心,有40家银行及其147家分行,是太平洋证券交易所和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总部所在地。制造业以传统的食品、服装、印刷出版等为主,多中、小型企业;新兴的宇航、电子、炼油、造船、汽车装配、化学等工业部门,在圣何塞和奥克兰等地有较大发展。城郊农业发达,盛产蔬菜和亚热带水果,也是重要花卉产区。 居民民族构成复杂,其中非白种人约占总人口2/5以上,以黑人、华人、日本人、菲律宾人居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分区而居,形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礼仪迥异的社区。如市中心黑人聚居的菲尔莫尔区,华人集中的“中国城”,以及大小阪区(日本人)、卡尼区(菲律宾人)、北滩拉丁区(意大利人)、俄罗斯山区(墨西哥人)、萨特里-菲尔莫尔区(俄罗斯人)等。 市中心街道呈格子状向东西、南北伸展。住宅区房屋密集程度很高。马基特大街为最繁华的商业街,从市中心伸向城东北隅山腰;金门路一带,高层建筑林立;蒙哥马利街及其附近地区为金融区,有“西部华尔街”之称,高52层的美洲银行大厦就耸立在这里。城东北部为主要住宅区,房屋盘山而建,街道迂回曲折,坡度较大,使用独特的交通工具缆车。伯克利为大学城,有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各种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系统规模很大,并多教堂、剧院。滨海山城的优美景色,丰富多彩的风情,各种风味的餐馆,以及金门公园、水上世界公园、海滩、电报山等旅游点,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