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朝鲜壬辰卫国战争
释义 Chɑoxiɑn Renchen Weiguo Zhɑnzheng
朝鲜壬辰卫国战争(卷名:军事)
Korean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1592)
  16世纪末期,朝鲜在中国支援下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朝鲜史书称“壬辰倭乱”,中国史书称“万历朝鲜之役”,日本史书称“文禄·庆长之役”。16世纪80年代,日本战国末期,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全国后,为巩固其统治,妄图对外扩张,以发动侵略战争削弱国内人民反封建斗争,并把异己势力消耗于对外征战。遂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兵备松弛之机,决定以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东亚。1592年(壬辰年)4月发兵15万余人,大举入侵朝鲜。日本侵略军于13日在釜山登陆后,长驱直入,两月间相继攻占开城、京城(今汉城)、西京(今平壤)。朝鲜大片国土陷入敌手。国王宣祖李昖在爱国朝臣和军民抗倭热潮的推动下,退至中朝边境的义州(今新义州),继续募兵抗倭,同时要求中国援助。明朝廷鉴于丰臣秀吉不仅要征服朝鲜,还将侵略中国,遂决定援朝抗倭。同年秋,派遣以陈璘为总兵、李如松为副将的 5万余大军赴朝抗倭。翌年1月,朝鲜爱国官兵在明军的支援协同下,一举收复西京、开城,直指京城。用游击战术切断敌人供应线,同时展开海陆两路反攻。朝鲜名将李舜臣指挥的朝鲜水军龟船队,在玉浦、唐项浦、泗川、闲山岛、釜山等海域连创倭军,掌握了制海权。广大民众竞相奋起,打击敌人,迫使侵略军官兵疲惫,溃不成军。日将小西行长率残部南逃至釜山沿海一带。朝鲜人民在“灭倭救国”的旗帜下,很快形成强大的义兵运动,对抗倭救国作出了重大贡献。日本侵略军处境十分狼狈,遂于1593年8月被迫接受“议和”,但实际上仍准备再犯,谈判拖延3年,未能达成协议。1597年2月,丰臣秀吉又出兵14万人入侵朝鲜,东西两路并进,连占要塞。中国又动员川、陕、浙、蓟、辽等地步兵及福建、吴淞水师等,再次出兵援朝,同年9月,朝中联军在稷山、青山等地重创日军,迫其退守尉山、泗川、顺天。1598年初,明军分道向釜山进兵,展开了援朝逐倭决战。朝中联军全力进攻,连战连捷,朝中军民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促使日军内部矛盾加剧,士气消沉,军力大衰,再次要求停战议和,撤离朝鲜。同年8月,丰臣秀吉因侵朝战争失败积郁而死。其部将德川家康遵其遗命于10月下令撤军。11月19日,日本侵略军万余官兵乘500余艘舰船行至露梁海域,遭朝中联合舰队致命打击,日本海军几乎全部被歼。一代名将李舜臣和邓子龙壮烈牺牲。长达7年之久的朝鲜壬辰卫国战争,以朝中人民的胜利而结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0: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