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南海文化
释义 Xiaonanhai wenhua
小南海文化(卷名:考古学)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小南海附近的洞穴中。1960和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两次发掘。该文化以小型石器为主要特征。地质年代属晚更新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下部地层(第6层)的年代为距今22150±500年;上部(第2、第3层)为距今11000±500年。
  洞穴与年代  小南海洞穴洞顶已经塌陷,形状、大小以及洞口的位置俱不甚清楚。堆积厚达8米,自上而下分为7层,除表层外,其他各层都含有动物化石、石料、石片、石器、烧土碎块、炭屑以及烧过的兽骨等,尤以第5、第6两层最为丰富。这里共发现18种动物化石,其中的安氏鸵鸟、洞熊、最后斑鬣狗和披毛犀为绝灭的动物,占整个动物群的22%。动物群与萨拉乌苏和山顶洞的相似,同属于晚更新世,同时放射性碳素断代也提供了具体的年代数据。这个洞穴大约开口于晚更新世,先被最后斑鬣狗所占据,不久成为人类定居的场所。
  文化遗物  以石器和制作石器所产生的石片、石核为代表。质料主要是燧石,其次是石英。器形一般较小。燧石石料用石锤直接打击,打片之前不修理石核,所击落的石片常具有部分砾石面。可以看出,当时已能控制石片的形状,以便于制作某些固定类型的石器,这表明小南海文化的石器制作技术已相当进步。用石英石料制作石器,常采用砸击法打片。石核的种类比较复杂,其中的细小石核和长条形石叶,都非常接近于后来的细石器,可以视为细石器的雏型。石器的第二步加工,系用石锤沿石片边缘直接打击,主要作单面修整,局部也交互加工,但没有发现两面器。石器的种类只有尖状器和刮削器两大类,尖状器中的菱形和三角形尖状器,是小南海文化中具有特色的类型;刮削器数量很多,种类也较复杂,有圆形、长边、复刃、双边、多边刮削器,其中的弧背长边刮削器(包括弧背复刃刮削器),数量既多,类型又比较固定,是小南海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此外,还发现一件用天然石灰质结核制成的石饰,呈扁平椭圆珠状,表面光润,中心的竖孔为自然形成,当是一种佩饰。


  生活和生产  小南海文化的居民过着穴居生活。人们从洞外运进石料,制作石器,遗留下大批石片、石核、灰烬和动物骨骼。动物遗骨都经人工击碎,有的还被火烧过,显然是当时食剩的残滓。其中一些大型食草动物如野驴、披毛犀等的骨骼,多属幼年和老年的个体,说明人们在狩猎活动中常选择易于捕捉的对象。该洞穴位于群山环峙的峡谷中,傍近洹河和小南海,峡谷以东是广阔的平原。伴出的动物化石包括森林生活和草原生活的两种,前者如猩猩、野猪和鹿类,后者如野驴、披毛犀、狼及羚羊等,这证明当时的小南海地区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原。水牛的存在,说明附近有河流和沼泽,而安氏鸵鸟的发现,又表示近处可能有相当干燥的沙地。上述自然环境,构成人类狩猎活动的良好场所。
  文化的源流  小南海文化的石器及其制作工艺既有自己的特点,又表现出与其他旧石器文化的联系。这里的两极石核、两极石片和尖状器等在器形和制作技术上,同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北京人遗址和周口店第15地点颇多共同之处,只是小南海文化在工艺上显得更加进步,器物的种类比较复杂而且类型也较固定。小南海文化同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诸文化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同小南海相类似的石核、石叶、尖状器和刮削器等,在水洞沟文化、萨拉乌苏遗址、峙峪文化和下川文化中均有发现,不过水洞沟和萨拉乌苏的弧背长刮削器类型不甚固定,没有小南海文化这样发达。
  小南海文化代表着黄土时期的一种文化类型,尽管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之间还有许多缺环,但它遥承北京人文化发展而来是值得重视的。小南海文化中出现细石器的雏形,说明它和同样具有这一特征的华北其他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一样,是这一地区的中石器时代文化的先驱。
  参考书目
 安志敏:河南安阳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1期。
 周本雄:河南安阳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考古学报》1965年1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5 16: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