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艺复兴
释义 Wenyi Fuxing
文艺复兴(卷名:外国历史)
Renaissance
  14~16世纪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及德意志、尼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地。“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该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文“Renaissance”。它概括了乔托以来的文艺活动的特点,被世界各国沿用至今。中国曾有人直译为“再生”或“再生运动”,但“文艺复兴”的译法已被普遍接受。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但因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在各国带有各自的特征。
  意大利文艺复兴  13世纪末14世纪初,意大利在欧洲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先进地区只限于少数几个城市,尤以佛罗伦萨、威尼斯为最。地处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出现了以毛织、银行、布匹加工业等为主的七大行会,它们不仅控制佛罗伦萨的经济,也直接掌握城市政权。佛罗伦萨的最高权力机构-长老会议的成员只能由七大行会从其会员中遴选,贵族被剥夺参政权,广大工人处于无权地位。在这种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发源地和最大中心。
  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的两位代表人物是佛罗伦萨诗人但丁和画家乔托(约1266/1267或1276~1337)。但丁的不朽名作《神曲》以恢弘的篇章描写诗人在地狱、净界和天堂的幻游,虽然仍以基督教的宗教观念为依归,文、艺复兴的新思想却是其精华与主流(见彩图)。但丁借神游三界的故事描写现实生活和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同时以佛罗伦萨市民的思想感情要求人们关心现实生活,积极参与政治。他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反对封建教会宣扬的宗教宿命论,歌颂有远大抱负和坚毅刚强的英雄豪杰,从而表现了新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但丁标志着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近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近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乔托在艺术上的开创之功和但丁相当。他的壁画虽然以宗教题材为主,却力求表现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多采的现实世界,一反中世纪宗教艺术的抽象与空洞,从而传述了新的时代精神。他的作品不仅内容有新意,技法上也有极大革新,所绘人物形象有很强的立体感,呈现出真实的空间效果,为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艺术树立了楷模。因而他被后人尊为第一个奠定了近代绘画传统的天才。以但丁、乔托为表率,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蓬勃开展起来。14世纪后半期又出现了两名新文化的代表人物:F.彼特拉克和G.薄伽丘。彼特拉克诗文并茂,热心提倡古典学术的研究,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的名作《十日谈》以诙谐生动的语言讽刺教会贵族,赞扬市民群众,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


  15世纪,人文主义在意大利蓬勃发展,出现了“言必称古典”的局面。许多学者、诗人搜求古籍成风。随着对古典文化的学习,人文主义思想也日益发展,深入人心。当时的先进人士以所谓“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理想,蔑视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门第观念,力求成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封建教会对文化的垄断钳制被打破了,文化领域百花竞放,为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开拓了道路。这一时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有人文主义者L.布鲁尼(约1370~1444)和 L.瓦拉(1407~1457),建筑家F.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和数学家L.B.阿尔贝蒂(1404~1472),雕刻家多那泰洛(约1386~1466),画家托马索·迪·乔万尼·迪·西莫纳·圭迪(即马萨乔,1401~1428)和S.波提切利(1445~1510)。
  16世纪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特别繁荣的时期,产生了3 位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米开朗琪罗(1475~1564)和拉斐尔(1483~1520)。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为当时“全面发展的人”的完美典型。他的艺术水平在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和掌握现实主义手法上都达到新的高度,从而塑造了一系列无与伦比的艺术典型。肖像画《蒙娜·丽莎》被誉为世界美术杰作之冠,表现了艺术家对女性美和人的丰富精神生活的赞赏;壁画《最后的晚餐》则反映了艺术家创造典型人物和戏剧性场面的能力,深刻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布局严谨又富于变化,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见彩图)。达·芬奇精深的艺术创作又与广博的科学研究密切结合,凡各种写实表现无不穷究其科学技术的基础。他对许多学科都有重大发现,在解剖学、生理学、地质学、植物学、应用技术和机械设计方面建树尤多,被誉为许多现代发明的先驱。米开朗琪罗是艺术上造诣极高的大师,在建筑、雕刻、绘画、诗歌等方面都留有很多不朽杰作。他创作的罗马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巨幅屋顶壁画,虽属宗教题材,却充满热情奔放、力量无穷的英雄形象,被称为世界上最宏伟的艺术作品。他的许多雕塑,例如《大卫像》、《摩西像》和《垂死的奴隶》等,在技艺上较希腊古典名作有过之无不及。拉斐尔则是卓越的画家,被后世尊为“画圣”。他善于吸收各家之长,加以自己的创造,在艺术的秀美、典雅方面大放异彩,留下了许多第一流的杰作。如《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以及梵蒂冈教皇宫中的许多壁画,尤其是《雅典学派》、《教义的争论》等,都达到构图和形象完美的极致。除这三位艺术大师之外,这一时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还有建筑师 D.布拉曼特(1444~1514)、政治学家和史学家N.马基雅维利、诗人阿里奥斯托(1474~1533)。布拉曼特通过在罗马的设计和作品,创立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史》、《君主论》等;阿里奥斯托的代表作则有长诗《疯狂的奥尔兰多》。他们的作品都对现实问题作了深入分析或反映。
 


  德意志、尼德兰的文艺复兴  德意志的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是鹿特丹的D.伊拉斯谟。他精通希腊、拉丁古籍,在尼德兰、德意志各地都有很大影响。伊拉斯谟以人文主义精神批判、考订基督教的经典,痛斥宗教神学的荒诞和教士的愚昧,揭露教皇、主教以及封建贵族的贪婪淫逸。因此,以他为首的德意志和尼德兰的人文主义运动实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德意志文艺复兴在艺术方面的突出代表有著名艺术家A.丢勒(1471~1528)。同达·芬奇一样,丢勒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支持宗教改革,同情农民战争,艺术上版画成就极高,被视为西方最伟大的版画家之一。尼德兰画派从15世纪起即注重写实,名家辈出,至16世纪产生了绰号“庄稼汉”的大画家P.勃鲁盖尔(老)(1525/1530~ 1569)。勃鲁盖尔和尼德兰人文主义者有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斗争,并以描绘乡村景色和农民生活为其艺术创作的特色,在文艺复兴美术中独树一帜。
  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文艺复兴  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人文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先驱T.莫尔。他的名著《乌托邦》对私有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设计了一个“公有”的空想社会,对后世影响很大。进步哲学家F.培根(1561~1626)提倡“知识就是力量”,代表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伟大复兴》等,强调以科学方法研究自然和征服自然,对知识的进步充满信心。伟大的戏剧家W.莎士比亚(1564~1616)则是文艺复兴文学的巨人之一,其代表作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等都是世界剧坛中普遍推崇的名剧,均以情节生动、内容丰富、形象突出、语言精炼著称。法国的著名学者M.E.de蒙田(1533~1592)强调自由思考,反对禁欲主义教条;他的散文言情说理,舒展自然,在传播人文主义思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法国文学家F.拉伯雷(1493/1494~1553),以长篇小说《巨人传》在欧洲获得崇高声誉。他批斥封建思想,强调人性发展和教育的作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西班牙的文学巨匠M.de塞万提斯的小说《唐吉诃德》,是与莎士比亚的戏剧并列的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艺术方面,法国、西班牙也达到了高度的繁荣,文艺复兴美术成为本国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代表人物有法国的J.古戎(约1510~1565),善作优美浮雕;西班牙的 D.R.de S.委拉斯开兹(1599~1660)则精于油画,作品《宫娥》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齐名。此外,佛兰德斯画家P.P.鲁本斯(1577~1640)的人像、风景画均有卓越成就。荷兰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1606~1669)造诣极深,代表作如《夜巡》、《浪子回头》等皆以逼真生动著称。
  意义及影响  文艺复兴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代表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最初发展阶段,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F.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其光彩夺目的成果影响深远。现代的自然研究和自然科学的形成,是文艺复兴文化最有积极意义的成果之一。波兰天文学家N.哥白尼(1473~1543)提出的“太阳中心说”,用科学真理给几千年来上帝创造世界的神学以毁灭性打击(见彩图)。航海家C.哥伦布和F.de麦哲伦等在地理上的大发现,为地圆说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意大利科学家、思想家G.布鲁诺(1548~1600),在天主教反动时期坚持科学真理,写了《论原因、本原和统一》、《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等专著,抨击宗教黑暗统治,最后为此牺牲于火刑柱上。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斗争精神都在世界科学史上树立了辉映千古的范例。


  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对文艺复兴优秀成果的研究与介绍甚为活跃,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以及莎士比亚的剧作等皆曾以多种译本大量出版。
  参考书目
 朱龙华:《意大利文艺复兴》,商务印书馆,北京,1964。
 Norman F.Cantor & M. Werthman,ed.,Renaissance,  Reformation  and  Absolutism , 1450~1650 ,  2ndEdition, Thomas Y. Crowell Co., New York,1972.
 J.布克哈特著,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北京,1979。( Jacob Burckhardt,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the15th  ed., George G. Harrap &  Co. Ltd., London,1967.)
 陈小川、郭振铎等:《文艺复兴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