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失眠 |
释义 | shimian 失眠(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insomnia 夜间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失眠可作为主症出现于临床,兼见头痛、眩晕、心悸、健忘等症,也可作为兼症并见于其他疾病中。 《内经》认为失眠的病因是阴阳不和。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将失眠归之于虚劳、胸痹、心水等病,并用酸枣仁汤治疗。明代李中梓将失眠的病因,归纳为气虚、阴虚、痰滞、水停、胃不和五种。西医的神经官能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肝炎、更年期综合征以及某些精神病以失眠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中医对失眠的辨治。 失眠与心、脾、肝、肾等脏关系密切。不论何种原因伤及各脏都会彼此影响,导致功能失调而形成失眠。失眠的病因主要有情志不舒、气血虚弱、阴虚、心肾不交、痰热、食积等,可用虚与邪概括。虚,指气血虚弱,心失所养,或阴虚火旺,心神被扰等。心属火,肾属水,只有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才能出现水火相济、阴阳平衡的状态。反之,当降不降,当升不升,就可出现心肾不交的失眠。邪,指痰热内蕴,扰乱心神,或食积阻中,胃气失和,阻碍了水火的升降,遂使心神不宁。情志所伤者,或因思虑劳心,耗伤气血;或由气郁化火,内扰心神,都可导致失眠。 治疗失眠应在调和阴阳、气血、脏腑的基础上养心安神。故阴虚者滋之,血虚者补之,痰热、食积者应予清除,以使阴阳调和,脏腑功能恢复常态。失眠常见证型有:①心脾两虚。证见不易入睡,多梦,面色萎黄,心悸,乏力,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常用归脾汤。②阴虚火旺。证见心烦失眠,手足心发热,夜有盗汗,咽干口渴,或口舌糜烂,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清心安神,常用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③心肾不交。证见失眠,心烦口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尖红,苔薄,脉浮数。治宜交通心肾,常用交泰丸。④痰热内扰。证见失眠,口苦,胸闷恶心,痰多,舌苔黄腻,或舌边有白涎,脉滑数。治宜理气化痰、清热安神,常用温胆汤。⑤食积内停、胃气不和。证见失眠,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舌苔黄腻,脉滑。治宜和胃安神,可先用保和丸消食积,若食积已消,仍不能入寐,用半夏秫米汤调理。 针灸治疗失眠的主方为神门、大陵、内关。然后根据失眠三要素进行治疗。①痰阻心窍。主穴及其变化:若以水湿为主,可先选用外关,若水湿较重,经络有阻滞时可改用支沟,若水湿成痰则用内关,若痰湿较重则改用间使,若痰湿阻滞窍络,则改用人中为主。配穴可加用中脘、足三里、丰隆、公孙。②火扰心神。主穴首选大陵,若火象较重则选用太冲(或行间),若火象太重则选用金津、玉液。配穴可加用太溪、乳中(提拉或按摩)、阳陵泉、承浆。③神不守舍。主穴首选神门,症状较重时使用三神穴(神门、神庭、本神),配穴可加用少商、隐白、百会、涌泉。 失眠属于心神的病变,因此要重视精神治疗的作用,注意消除病人的顾虑及紧张情绪,以利于治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