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地雷
释义 dilei
地雷(卷名:军事)
land mine
  爆炸性武器的一种。通常布设在地面下或地面上,受目标作用并满足其动作条件时即自行发火,或待目标进入其作用范围时操纵爆炸。在工程装备中属地雷战器材,主要用于构成地雷场,以阻滞敌人的行动,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破坏其技术装备。它由雷体和引信两大部分组成。雷体包括雷壳和装药两部分。有的地雷没有雷壳。有些类型的地雷还装有保证布雷安全的保险装置,使敌方难以取出地雷的不可取出装置或难以使其失效的反拆装置,以及定时自毁(失效)装置等。其发火原理,通常是利用目标的碾压触碰作用或利用目标产生的物理场(磁、声、震动和红外等)启动引信,也有用绳索、有线电、无线电等操纵爆炸的。
  分类  地雷按用途分为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和特种地雷;按控制方式分为操纵地雷和非操纵地雷;按抗爆炸冲击波的能力分为耐爆地雷和非耐爆地雷;按布设方式分为可撒布地雷和非撒布地雷;按制作方式分为制式地雷和应用地雷等。
  防步兵地雷  按其杀伤因素可分为爆破型和破片型两种。爆破型防步兵地雷(图 1)主要利用装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杀伤人马,通常全重70~550克,装药量8~220克,配用压发引信,动作压力一般为 5~25千克。破片型防步兵地雷主要利用雷体爆炸产生的飞散破片(或钢珠)杀伤有生力量,有跳雷、定向雷和在原地爆炸的非定向破片雷等数种,它们通常配用拉发、压发或电发引信,也有配用松发、震发引信的。跳雷(图 2)通常全重1.5~8.5千克,装药量100~500克,腾炸高度0.3~2米,杀伤半径10~40米。
 


  防坦克地雷  按其破坏目标的部位可分为炸履带地雷、炸车底地雷、炸履带和炸车底两用地雷及炸侧甲地雷等。炸履带地雷(图 3)主要用以破坏坦克或其他车辆的行驶部分,使之失去机动能力。这种地雷主要有两种装药形式,一种是集团装药,装药量1.6~11千克,地雷全重3.2~14千克;另一种是条形装药,装药量1.3~8.4千克,地雷全重2~11千克。炸履带地雷通常配用压发引信,利用履带或车轮的碾压使地雷起爆,动作压力约150~800千克。炸车底地雷用以击穿坦克底甲,破坏其内部设备和杀伤乘员。这种地雷全重1.2~2.3千克,有两种装药结构:一种是射流破甲聚能装药,装药量约0.3千克;另一种是翻转弹丸破甲聚能装药,装药量为0.6~0.85千克。它多数配用非触发引信(震动感应引信、磁感应引信、震-磁、声-磁等复合引信),有的也配用触发引信(触杆式机械引信或电缆式开闭器)。炸履带和炸车底两用地雷,又称全宽度攻击地雷(图4)具有炸履带、炸车底双重战斗性能。其装药结构、配用的引信与炸车底地雷大致相同,装药量约2~6.5千克。炸侧甲地雷用以击穿坦克的侧甲,破坏其内部设备或杀伤乘员;装药结构与炸车底地雷大致相同,配用触发引信(电缆式开闭器)或非触发引信(震-红外、声-红外、震-激光等复合引信),因其通常设于道路两侧,故亦称路旁地雷。
 


  特种地雷  是指具有特殊性能和用途的地雷。如信号地雷、照明地雷、燃烧地雷、化学地雷、诡雷和核地雷等。一些国家还将陆军用的水雷、空飘雷列为特种地雷。延期地雷是一种定时爆炸装置,但习惯上也把它列为特种地雷。
  作用  地雷在近代和现代战争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如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3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赤卫队,运用地雷一年内就炸死炸伤敌军7000多人。抗日战争时期,广大抗日军民积极主动地运用地雷和日伪军作斗争,创造了多种机动灵活的地雷战法,给敌人以巨大杀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民共使用了2.22亿个地雷,给入侵的德军造成10万多兵力和约1万辆坦克等装甲车辆的损失。在越南抗美战争中,1970年美军被地雷炸毁的车辆就占被毁车辆总数的70%,损失于地雷的兵员占其伤亡总数的33%。试验表明,防坦克地雷场与反坦克火器相结合对敌坦克的毁伤率可提高21~73%。地雷除具有直接的杀伤、破坏作用外,还具有对敌阻滞、牵制、诱逼、扰乱和精神威胁等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机动设置的地雷比预先设置的地雷效果要好得多。随着可撒布地雷和各种布雷手段的发展,实施快速的大面积的远距离机动布雷已成为现实,地雷在现代战争中的战斗效能已显著提高,布设地雷障碍物更具有针对性和突然性。这将在更大的程度上影响战斗甚至战役的进程与结局。
  简史  中国大约在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就有了爆炸性武器──震天雷。它由生铁铸成,内装火药,上面安有缓燃火绳。这种武器既可用抛石机当炮弹抛射出去爆炸,又可由士兵从高处向低处投掷或滚放爆炸,也可用绳索从城上悬吊下来引爆,用以杀伤敌攻城的人马,还可埋设在隘路地段,当敌人逼近时,用缓燃火绳引爆,这就是早期的地雷雏型。中国至迟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触发地雷。据明张英等辑的类书《渊鉴类涵》记载,嘉靖二十五年(1546),兵部侍郎曾铣在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就制造了一种掷石地雷:“穴地丈许,柜药于中。以石满覆,更覆以沙,令与地平。伏火于下,可以经月。系其发机于地面。过者蹴机,则火坠药发,石飞坠杀人。”明万历八年四月(1580.5)戚继光制成了自犯钢轮发火的石雷;明天启元年(1621)的《武备志》中,对明代各种地雷的结构和制作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可见中国明代地雷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随着各种猛炸药(见炸药)和点火法的相继发明,使地雷向制式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成为可能。日俄战争(1904~1905)中,俄军在旅顺口防御作战中使用了应用跳雷和操纵的应用地雷。同时,出现了工厂生产的防步兵地雷。1916年,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出现以后,导致防坦克地雷的产生。1918年,德军首先用炮弹改装成应用防坦克地雷,接着德国人又研制成功两种防坦克地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强国都十分重视地雷的研究。1935年,苏联、英国、美国和法国先后研制、生产了防坦克地雷装备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雷在品种、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较大发展和提高。据统计,苏联生产了61种制式地雷和使用过26种引信;德国生产了36种制式地雷和使用过28种引信。在此期间,防坦克地雷的发展尤快,并将聚能射流的破甲原理和电子技术应用于地雷的设计和制作。1944年,米斯奈利用聚能装药爆炸,使球冠形药型罩翻转、收缩、闭合与拉伸,形成一高速“弹丸”,能在一定距离上击穿装甲,后被称为米斯奈-夏丁爆炸效应,这就为后来的炸车底地雷和炸侧甲地雷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技术途径。同时,防步兵地雷也获得很大发展。20世纪40年代初,德、意军队在非洲作战时使用了可撒布防步兵地雷,开创了可撒布地雷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对地雷的研究和生产更为重视。50年代以来,一些主要国家在研究提高地雷抗爆炸冲击波诱爆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时开始采用塑料作为雷壳和引信部件的材料,从而提高了地雷的防探性能。美国从50年代初开始了对核地雷的研究和试验,这是增大地雷爆炸威力的新发展。6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都先后利用米斯奈-夏丁爆炸效应的原理和电子技术,设计成功防坦克两用地雷。如法国的HPDF1型、瑞典的FFV-028型、意大利的SB-MV/T型和中国的78式防坦克地雷等均属这种地雷。此外,法国还将上述效应原理和电子技术应用于设计炸侧甲地雷,研制出MAHF1型地雷。70年代以来,由于可撒布防坦克地雷的研制成功和迅速发展,使地雷的发展进入一个趋向小型化的新时期。如联邦德国的AT-1型炸履带地雷,全重只有1.3千克,装药量1千克;美国的M70炸车底地雷,全重2.26千克,装药量0.59千克。
  展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地雷的发展趋势将是以现有性能优良的地雷为基础,提高地雷的综合性能,在保证必要的杀伤、破坏威力的前提下,尽量缩小地雷的体积和减轻重量;进一步提高地雷的机动布设性能;继续发展新型地雷品种,采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发展新型引信、寻的地雷、指令操纵的遥控地雷和人工智能地雷,使之更好地满足现代战争对地雷提出的要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