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坎儿井
释义 kɑn’erjing
坎儿井(卷名:民族)
karez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回、汉等民族人民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的一种水利设施。坎儿井与汉文史书上所说的“井渠”相似。“井渠”最先是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前后在今陕西大荔一带开凿的,称龙首渠。史学家一般认为,坎儿井是汉代内地的穿井技术传到新疆后,由新疆各族劳动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发展改进而成的。它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在阜康、奇台、 皮山、库车、喀什等地及陕西、 甘肃部分地区,也有少量坎儿井或遗迹。其水源系山上的积雪融化后渗入砾石层汇成的伏流。人们利用坎儿井及渠道,将伏流引向地面灌溉农田。 它的构成分暗渠、明渠和竖井3部分。暗渠系地下的集水道和输水道,有石底和土底两种,也有用毛毡铺底的,长者达十几公里。明渠系接暗渠露出地面、引水灌田的渠道。其下游有时还挖有小型储水池,称涝坝。竖井系地面通向暗渠、掏挖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暗渠上游的竖井较深,可达百米以上,下游的竖井一般只有几米或十几米。每隔10~30米挖一竖井,一条坎儿井常有几十口竖井,多者达300余口。为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和防止风沙侵入堵塞渠道,井口常用柳枝、杂草覆盖;到冬季则严加封闭,避免冷气袭入造成冰冻和崩塌。坎儿井不用动力设备便可把水引至地面,结构简单,技术要求不高;水通过坎儿井渠道流动,蒸发也少。缺点是工程艰巨,劳动量大,只能截引第一含水层的最上部,更深的含水层不能利用。冲积扇形地带挖掘坎儿井最为适宜。 吐鲁番、托克逊、鄯善、哈密4县共有坎儿井1600条左右,总长达3000公里,可灌溉当地耕地面积的70%以上。
        
 


  中亚地区和伊朗也有坎儿井,但在建造方式、技术措施和经营传统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