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shu
暑(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Summer Heat
  中医病因学概念,又称暑邪。暑邪致病,纯属外因。暑本指夏季炎热的气候或环境状态,为夏季的主气,属六气之一(见气)。但这种气候或环境状态能使正气虚弱的人发生疾病,对这些人来说,暑便成为致病因素,属六淫之一。有时,持续高温的工作环境也能导致类似中暑的病证。暑性炎热升散,易使人耗气伤津。
  暑邪致病,具有高热多汗、神疲乏力和挟湿的特点。因暑性炎热升散,故伤人后可出现高热烦躁,汗出口渴,小便短赤,脉洪等症状。在大量出汗(津液所化)而伤津的同时,往往气亦随汗出而外泄,导致气虚,出现头晕气短,神疲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症。夏季往往多雨,环境潮湿闷热,所以暑湿常相兼致病。湿易伤脾,在出现暑病病证的同时,也多见因脾受湿困而引起的肢体困倦沉重,食欲不佳,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泻等症。
  临床常以起病缓急和病情轻重将暑病分为伤暑和中暑两种,但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兼有湿邪致病的称为暑湿。伤暑起病较缓,症状可有身热多汗,口渴喜饮,倦怠乏力,心烦头重,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等。中暑起病急骤,轻则可见发热汗出,头晕胸闷,心烦尿赤,恶心呕吐,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高热喘渴,大汗淋漓,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等症状。暑湿致病,则可有寒热阵发,肢体沉重,头重如裹,心烦,汗出或不出,口渴,胸膈满闷,恶心呕吐,食欲不佳,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依据患者症状并结合当时的时令气候和环境状况,诊断暑病较为容易。治疗以清暑益气为主;对病情危重的中暑病人,应采取针刺人中穴等急救措施,并加用清心开窍或熄风定痉的方法;兼湿者,则须清暑化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