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奴儿干都司 |
释义 | Nu'ergandusi 奴儿干都司(卷名:中国历史) 明朝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朝故臣多率部纳贡归降。永乐元年(1403),明朝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见都司卫所)。七年,明政府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统辖各卫所。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九年,太监亦失哈等领官军千余、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至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是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其境内的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达斡尔等族人民,多以渔猎为生。辖区内分置卫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为各卫所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职,给予印信,仍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贡物有海青、貂皮、马匹等土特产品,相当于内地的赋税。明政府为使命往来、递送公文和输运贡品物资方便,在元朝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主要干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满泾站,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南抵底失卜站(黑龙江双城县境内),经辽东都司直达北京,全长达两千五百公里。明政府在永乐、宣德年间,先后多次派太监亦失哈等人,率官军及各色能工巧匠,至奴儿干宣谕招抚,对当地的酋长授以官爵,颁以印信,宴以酒食,并以谷、布、纱和衣服、器用等物抚赏各族人民;或塑佛建寺,竖碑纪事,密切了奴儿干同明朝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奴儿干境内卫所的数目,各书记载不一。据《明史》记载,有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都司治所特林在黑龙江下游东岸,下距黑龙江口约两百公里,上距吉林船厂约两千五百公里。明朝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军都在这里。其遗址周约二三里,街道形迹宛然俱在,出土有辽金时期的钱币和瓷器。建于辽金时期的两座砖塔近旁的永宁寺及寺前的两块明代石碑,见于19世纪许多中外文献。石碑之一立于永乐十一年,正面竖刻正书《敕修永宁寺记》,碑文用汉语写成。碑阴则为正面碑文的蒙古文与女真文的节译。碑的两侧各刻有汉、蒙、藏和女真四体文字的佛教“六字真言”。另一碑立于宣德八年(1433),正面额题《重建永宁寺记》,仅有汉语碑文。二碑文均记录了明政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实。永宁寺早已堙废。清光绪十一年(1885)曹廷杰奉命至其地进行调查,在特林仍看到二石碑岿然并存,并拓下碑文,撰有《伯力探险记》一文,作为调查记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