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战争论 |
释义 | Zhɑnzhenglun 《战争论》(卷名:军事) Vom Krieɡe 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经典著作,普鲁士军事理论家C.P.G.von克劳塞维茨遗著。此书是克劳塞维茨在总结以往战争经验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经验的基础上,用12年的时间写成的。全书60余万字,分3卷8篇,分别论述战争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进攻与防御和战争计划等。 战争理论问题 此书运用辩证方法探讨战争理论问题,给战争下的定义是“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博斗”,搏斗双方都力图迫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因此,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在分析了战争的性质后提出,战争包括3个方面:①战争要素原有的暴烈性;②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③战争做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战争是暴力行为,充满暴烈性,因而在战争中要准备流血牺牲,任何仁慈的观点,怯懦的观点都是有害的;战争充满概然性和偶然性,象一场赌博,因而冒险精神和统帅的天才大有用武之地;战争是政治的工具,因而统帅应具有政治头脑,正确地认识所从事的战争。此书用大量篇幅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提出战争产生于政治,政治“是孕育战争的母体”,战争的轮廓决定于政治,军事观点必须服从政治观点。战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政治,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东西,政治是整体,而战争只是这一整体的一部分。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往并不因战争的爆发而中止,战争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是政治交往用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就是克劳塞维茨的著名观点:“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书中指出,战争就其主要方面说就是政治,当然,这不是外交文书的政治,而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В.И.列宁在批判机会主义者时曾多次引用书中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观点。列宁认为,这一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者考察战争的理论基础。当然,《战争论》中所说政治的含义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含义是不同的,那里的政治是“整个社会的一切利益的代表”,所谓政治的继续只是指一国对外政策的继续。 战争的目的与手段问题 第一篇第二章探讨了这个问题。书中提出,抽象战争的唯一目的是使敌人无力抵抗,但现实战争所追求的目的却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消灭敌人的军队,也可以是占领敌人的地区、入侵或等待敌人的进攻。但是,“在战争所能追求的目的中,消灭敌人军队永远是最高的目的。”关于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的关系,指出:“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这两种企图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它们是同一意图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战争中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而手段只有一种,那就是战斗。书中强调指出,用武器解决问题是最高法则。 书中提出,面对已改变的时代,应当建立一套新的理论,以代替过时的错误的理论。过去的理论的缺陷在于:过多地追求肯定的数值,把军事行动当数学习题来演算;只考虑物质因素,忽视了精神因素的作用;只考察单方面的活动,忽视作战双方不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针对上述缺点提出:理论不应当是死板的规定,而应当是一种考察;理论应当培养指挥官的智力、能力,而不是制定出一套供战场上使用的公式。书中十分强调战史的作用,提出战史是最好的老师,应当从战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战争中存在某些原理、原则,但它们不是永恒不变的,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战争,因而应有各个时代的战争理论。不过此书未能进一步指出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 书中较全面地探讨了这个重要问题。把在战争中起作用的要素归为五类,精神因素列为第一类。指出,精神因素,或称精神力量,在战争的各个时期都起作用,是贯穿于战争的各方面,贯穿于战争始终的。而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但在分析精神因素的作用时,某些地方过分夸大了精神因素的作用。所谓精神力量包含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和军队的民族精神。书中用一章专门讨论“军事天才”问题。所谓军事天才是指一种擅长军事活动的高超精神力量,是“各种精神力量的和谐的结合”,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智力。这一章主要强调统帅必须同时是一位政治家。军队的武德包括勇敢和团体精神。团体精神被给予很高评价。所谓团体精神就是通过军队这个团体的种种制度、规章和习惯把军人的种种优秀品质固定下来。军队的民族精神主要是指高度的热情和狂热的信仰和信念等,而这种精神被认为是民众武装天赋的品质。 民众武装问题 书中提出,民众武装是熊熊烈火,可以烧毁敌人的基地,破坏敌人的生命线,而敌人却难以对付它,因为敌人不可能象驱逐一队队士兵那样赶走武装的农民。民众武装处处都有,但又处处捉摸不到。指出,民众武装在战争中有重大作用,但并不是万能的,而且其使用是有条件的。条件是:战斗在本国腹地进行;有复杂的地形如山川、森林和沼泽地等;民族性格有利于采取这种行动;战争持续时间较长。民众武装使用的原则是:不宜于进行大规模的战斗;应配合正规军行动;民众武装是战略防御手段,不宜用于战术防御。 进攻与防御的关系 此书用大量篇幅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指出,进攻和防御这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进攻中含有防御因素,防御中含有进攻因素;整体为防御,其中一部分可以进行进攻;整体为进攻,其中一部分可以进行防御;进攻可以转为防御,防御也可以转为进攻;防御不能是单纯的防御,“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书中提出了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观点:进攻是一种具有积极目的的较弱的作战形式,防御是一种具有消极目的的较强的作战形式;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就其本身来说比进攻这种作战形式强。理由是采取防御可以充分利用如以逸待劳、赢得时间、赢得地利、获得民众支持等有利因素,因而,同一支军队进行防御要比进行进攻容易得多。至于在战争中应采用哪种作战形式,这取决于所追求的目的和拥有的力量。按这种观点,当目的是消极的,力量又薄弱,应采取防御这种较强的作战形式,“一旦力量强大到足以达到积极的目的时,就应立即放弃它”。 至于作战中的基本原则或者说致胜因素,书中主要强调三条:数量上的优势,出敌不意和集中兵力(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集中兵力)。 《战争论》在军事思想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初期的进步倾向和革新精神,对战争本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此书对军事思想的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