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民党统治区报刊
释义 Guomindɑng tongzhiqu bɑo-kɑn(1937~1945)
国民党统治区报刊(1937~1945)(卷名:新闻 出版)
press in the Kuomintang governed areas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出版的各类报刊,其发展随着战局和斗争形势的变化,分为 3个阶段。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报刊 1937年 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区各报刊迅速投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宣传。大批抗日报刊在各地涌现,很多中小城市和农村出现各种油印、石印小报,沿海城市的抗日报刊特别活跃。在上海,一时兴起的就有《抗战》、《战线》、《文化战线》、《战时妇女》、《战时教育》、《战时大学》、《救亡漫画》等数十种之多。有重大影响的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的《救亡日报》,参加该报工作的有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无党派爱国人士,这是国共两党在报刊工作中恢复合作的新尝试。原来的进步刊物《世界知识》、《妇女生活》等合为《战时联合旬刊》,《文学》、《中流》等合为《呐喊》周刊,继续开展抗日宣传。很多消闲性小报也进行了改革,把抗日救亡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也调整了宣传政策,表现出抗日的倾向。经过和国民党当局谈判,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群众》杂志和《新华日报》,于1937年12月和次年 1月先后在汉口创刊。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出版了《西北》周刊。国民党统治区各类报刊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共同抗日的新气象。
  抗日战争中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报刊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这期间,原在沿海城市出版的报刊大批向内地迁移,重庆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报刊出版的中心。在该市出版的有《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新民报》(南京)、《时事新报》、《国民公报》、《新蜀报》等,最多时达20余家,杂志为数更多。成都、昆明、西安、桂林等市,也是当时报刊出版较为集中的地区。由于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统治区的铅印报纸,由抗日战争前的1000多家,至1939年减为 400多家(不包括油印小报)。一些大报则积极发展业务,增设分版,以扩大影响。国民党的中央党报和军队系统报纸,有了很大扩充。《中央日报》除在重庆设总社外,还在长沙、昆明、成都、贵阳、芷江、宜昌、屯溪及福建设立分版。《扫荡报》出有重庆、桂林、昆明等版。国民党各个战区都办有《阵中日报》。这期间,国民党的宣传政策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加强对国民党党报自身的统制,各党报社论都由党报社论委员会提供,所载新闻全由中央通讯社统一发布;另一方面,则日益把反对共产党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对不同政见的报刊,特别是对进步报刊,施行多方面的压制,实行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1941年“皖南事变”后的两年内,被封禁的报刊就有《救亡日报》、《全民抗战》、《老百姓报》、《国民公论》、《文艺阵地》等500 多家。《新华日报》、《群众》杂志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出版,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报刊 1943年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推动了报刊的发展变化。进步文化思想界的报刊重新活跃起来。《中原》、 《新文学》、 《当代文艺》、 《文学杂志》、《新军》等一大批刊物应时而出。“大后方”的各政治派系也积极开展报刊活动,创办了《中华论坛》、《民主周刊》、《民主与科学》、《民主世界》等刊物。一些地方实力派报纸,如《华西日报》、《新蜀报》、《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云南日报》等,也从不同角度响应民主运动。《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在整风运动中进行了改革,加强和国民党统治区群众和中间势力的联系,发展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统一战线。国民党也新创办了一批报刊,继续查封一些报刊。中央日报社和扫荡报社还改为公司组织,实行报纸“企业化”。国民党统治区报纸总数,至1944年10月增至1100多家,恢复到抗日战争前的水平。
  参考书目
 方汉奇、陈业劭、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3。
 梁家禄、钟紫、赵玉明、韩松:《中国新闻业史》,广西人民出版社,南宁,198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0: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