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布伦塔诺,F. |
释义 | Buluntanuo 布伦塔诺,F.(卷名:心理学) Franz Brentano (1838~1917)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的创始人。1838年1月16日生于马林贝格,1917年3月17日卒于苏黎世。16岁时开始受神父的训练。以后在柏林、慕尼黑和蒂宾根大学学习哲学。186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被任命为神父。1866年任维尔茨堡大学讲师,教哲学、写作和讲授亚里士多德的哲学。1873年梵蒂冈委员会接受了教皇无过失的教义,布伦塔诺不同意这一点,便辞退了神父的职务。1874~1894年担任维也纳大学教授。1894年退休,在意大利和瑞士从事研究和写作。他在心理学方面最著名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1862)、《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1874)、《论心理现象的分类》(1911)。他的学生,如C.施通普夫、C.von埃伦费尔斯和S.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史上都是重要人物。 布伦塔诺是天主教徒,他的思想深受经院哲学的影响,以为灵魂就是心理现象,研究灵魂也就是研究心理现象。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的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的活动。他称这种活动为心理的活动或意动。但是意动不是离开客体和内容而独立存在的;它一定要指向一个客体,涉及一种内容。譬如看必有所见,听必有所闻,思维必有所思及的对象。所见、所闻和所思之物是内容,见、闻、思维等就是意动。并认为内容不是心理学的对象而是物理学的对象,意动才是心理学的对象。他指出,意动也要有内容,无内容的意动是不存在的。意动必有所指向,它指向着一定的对象。而这个对象不存在于外在世界而存在于内在世界,所以称作“内在的对象性”。布伦塔诺以为心理现象就是以内在对象性为它的特征的。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的区别就在于此。他把意动基本上分为三类:表象的意动、判断的意动和爱憎的意动。三类之中以表象的意动最为根本。其他的两类是在这一类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当意动本身成为意动的对象时,心理现象的研究就越来越为复杂,越来越看出意动心理学的思辨性了。 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内省,即自我观察。内省是把经验回忆起来加以观察。他认为这种观察不必要实验室,虽然他不反对在实验条件下进行内省。另外,他还主张利用对别人的言语、动作和其他表现进行观察,并对动物、儿童、变态的人以及不同阶段的文化进行研究。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对后来的哲学家,如A.von迈农、E.胡塞尔和M.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相当大。他的学说为英国的J.沃德和G.F.斯托特所利用,成为抗衡联想主义心理学的武器。20世纪以后,符兹堡学派的思维过程的研究以及以后C.E.斯皮尔曼的“认识原理”的研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