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gong
弓(卷名:军事)
bow
  中国古代一种弹射武器。由有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图1),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目标。


  中国在原始社会人们已使用弓矢。山西省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个用很薄的燧石片打制的形状较规整的石镞,证实中国使用弓矢的历史距今至少已近3 万年。原始的弓比较粗糙,弓身只是用单根的木材或竹材弯曲而成,即“弦木为弧”的单体弓。河南省安阳市小屯商墓中和战车一起随葬的弓,弓身部分虽已朽失,但从保留下来的玉质弓弭和弓体灰痕,结合甲骨文、金文中有关弓的象形文字加以考察,可大体推知为商朝的弓,其柎部已向射手一侧显著凹入(图2),比原始单体弓在形制上有很大改进。当解弦弛弓时,弓身向反方向拘曲,这样在张弦后可以具有较强的弹射力。此弓全长与一般人身高相近,当时所用的箭全长约在85厘米以上,是适合车战使用的远射兵器。湖南省长沙市楚墓出土过保存较好的战国时代的弓,其中一件全长140厘米,最宽处4.5厘米,厚5厘米,两侧装角质弭,弓身为竹质。中间一段用4层竹片叠成,其外粘有呈胶质薄片状的动物筋,再缠丝涂漆。它的构造与《考工记》中制弓以干、 角、筋、 胶、丝、漆等“六材”之记述相合。这类弓在竹、木制的弓身上傅角被筋,弹性比用单一材料制弓身的单体弓大,通常称为复合弓。战国以后的弓,在形制上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在材料上有所选择。例如,一般在内侧粘贴牛筋,外侧粘贴牛角,粘合料用鱼脬胶,如用竹制弓身,则两端供装弦用的弰部多以硬木制作。


  中国古代军队历来非常重视使用弓箭。从周朝开始,就把“射”列为士的主要训练内容之一。秦汉时期强调用强弓劲弩,当时弓的强度多用斤计算,《后汉书》记载盖延、祭肜等骁将所用强弓为300斤,合2.5石。由于马背上不便张劲弩,所以弓、刀一直是骑兵的主要武器。直至唐宋,骑兵所用弓箭多采用速射法,使用强弓,开满即射,即宋朝王倨撰的《射经·马射总法》中所谓“势如追风,目如流电;满开弓,紧放箭。”而明朝以后的射法理论则主张用“软弓长箭”,认为如果持硬弓则刚刚引满就须发矢,不能久持,命中率反而降低。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也说“力胜其弓,必先持满”,“莫患弓软,服当自远”。因而制弓技术的发展方向不再单纯追求挽力强度的增加。《天工开物·弧矢篇》谓“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其折合值较汉朝的300斤尚略小。大量使用火器以后,弓箭在战争中的作用逐渐降低,至清朝后期弓箭才最终被淘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