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季 |
释义 | Li Ji 李季(1922~1980)(卷名:中国文学) ![]()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涌现的优秀作品之一。这首叙事长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歌颂了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塑造了王贵、李香香一代觉醒了的农民形象。作品从陕北民歌中汲取营养,贴切自如地运用比兴手法,节奏明快流畅,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使革命的思想内容和民族形式达到了较好的统一。这首长诗,表明了诗人深入群众生活,向群众艺术学习所取得的成绩。当时就被认为从内容到形式都“出来了新的一套”,“表示了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对于封建的买办的反动的文艺运动的胜利”(陆定一《读了一首诗〈王贵与李香香〉》,1946年9月28日延安《解放日报》)。郭沫若称赞这部作品是“人民翻身”到“文艺翻身”的“响亮的信号”(《〈王贵与李香香〉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季以极大的热忱投身于石油工业的建设事业,为石油工人写诗。《生活之歌》礼赞了第一代石油技术队伍的成长;《玉门诗抄》再现了大西北石油城的诞生,以及石油工人的生活情趣;由三部长诗组成的《杨高传》则抒写了第一代石油工人从士兵到产业工人的漫长而艰辛的生活道路。李季的作品形象地记载了石油工业发展的轨迹,他因而被称为“石油诗人”。李季的创作坚定地沿着和劳动人民结合的道路前进,他自称:“就总的方向上说,我一直在探索着怎样使诗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服务。”(《难忘的春天·后记》)基于这一文学主张,他长期深入基层从事群众工作,同劳动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笔下出现的多是他所熟悉的群众的形象;在艺术借鉴上,他努力向民间文艺学习,从群众所创造的陕北“信天游”、南方“盘歌”和北方鼓词等民间文学形式中汲取营养;在表达方式上,他以来自生活、上口易懂的群众语言去写作,寓真情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他的抒情诗也有较多叙事成分,作品不事雕饰,具有明朗、朴素、自然和谐的美。 李季的作品集有:《王贵与李香香》(1946)、《憎恨之歌》(1950)、《玉门诗抄》(1955)、《生活之歌》(1955)、《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1956)、《菊花石》(1957)、 《西苑诗草》(1958)、 《五月端阳》(1959)、《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1959)、《难忘的春天》(1959)、《玉门儿女出征记》(1960)、《海誓》(1961)、《剑歌》(1964)、 《石油诗》(1965)、 《石油大哥》(1977)和《李季诗选》(1980)。《李季文集》收录李季作品比较齐全,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至1983年出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