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沿岸动物群
释义 yan,an dongwuqun
沿岸动物群(卷名:地理学)
neritic fauna
  生活在海陆交接处至深约 200米处的浅海底部和水层区的动物,又称浅海动物群。
  沿岸带根据垂直位置变化可分为3个亚带,包括位于高潮线以上的潮上带,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和低潮线与海生植物生长下界之间的潮下带,面积仅占海洋总面积的8%。沿岸带自然环境多样,光线充足,海洋植物生长茂盛,食物丰富,有利于各种类型的动物生长、栖息,是海洋动物群中动物种数最多和数量最为丰富的地带。
  特征  动物群种类繁多,生活方式多样。①有大量营底栖固着生活的腔肠动物、海绵动物、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等。②鱼类一般不善于迅速游泳,具有很多适于波浪冲击的特征,如(Dasуatis)、比目鱼类的鲽(Pleuronectes)、鲆(Bothus)等身体扁平,伏卧在海底生活;鲂(Trigla)等鱼类的胸鳍变形成为爬行器官,时而在近底水层游动,时而沉降于海底爬行;有些鱼具有吸盘,把身体固着在岩石或石块上;有些鱼能短时间离水生活,如弹涂鱼(Periophthalmus)可停留在岸旁岩石或红树上长达几小时,利用皮肤在潮湿的空气中呼吸。③半水生哺乳动物(海豹、海狮、海獭等)多,全水生哺乳动物较少,常见有海牛(Trichechus)、儒艮(Dugong)、海豚(Delphinus)等。
  类型  沿岸带动物群以底栖动物为主,浮游动物和游泳动物较少。底栖动物的分布和生态特点,与海岸或基底的性质密切相关,通常按此可划分为硬底质动物群和软底质动物群。
  ①硬底质动物群。 生活在岩石、 石砾和珊瑚礁海底或海岸的沿岸带动物,以固着和海底爬行生活方式的底上动物占优势,如海绵动物、苔藓动物、腔肠类的珊瑚虫和水螅虫动物、 软体动物的牡蛎 (Ostrea)和贻贝(Mуtilus)、棘皮动物的海胆和海百合、 脊索动物的海鞘等。其中,附着于船底和海中设施表面的动物如牡蛎、海鞘等常造成污损,被称为污着动物;穴居于木材或岩、礁内生活的动物,如软体动物的石蛏(Lithophaga)、吉村马特海笋(Martesia уoshimurai)等,称为钻孔动物。
  ②软底质动物群。生活在泥质和砂质的海底或海岸的沿岸带动物,营固着生活的动物极少,以底埋和穴居生活的底内动物为主。如沙蚕 (Nereis)、 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管须蟹(Albunea)等底埋生物,埋在海底泥砂质中生活,身体呈带状或扁平状,具有出露底面的水管或附肢,从海底表面获取新鲜海水和食物;虾蛄(Squilla)、海蚯蚓(Arenicola)等穴居生物,常掘有特殊的巢穴和管道。由于泥质土中氧气不易进入,常发生有害气体,因此一般砂质土中的动物比泥质土中的动物种类多。
  参考书目
 J.R.Lewis,The Ecology of Rocky Shores, English Univ.Press,London,1964.
 E.C.Pielou, Biogeography,John Wiley & Sons,New York,197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9: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