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乌兹别克人 |
释义 | wuzibiekeren 乌兹别克人(卷名:民族) Uzbeks,Узбеκи 中亚地区的居民。约1245.6万人(1979),其中1057万分布在苏联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其余分布在塔吉克、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等地。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使用乌兹别克语,分许多种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1927年前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后改用拉丁字母,从1940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保留有祖先崇拜等传统迷信。 “乌兹别克人”一词起源于14世纪金帐汗国的乌兹别克汗。中国元史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乌兹别克人的远祖可追溯为古代的粟特人、花拉子模人、大夏人 (即巴克特里人)、费尔干人以及塞种-马萨格特人等。公元前后,一些使用突厥语的部落开始进入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地区。6世纪后半叶,随着中亚地区并入突厥汗国,促使大批突厥部落迁入。后来,这些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与定居的伊朗语部落互相结合。15世纪,金帐汗国瓦解,部分居民迁到楚河流域,其余的则被泛称为乌兹别克人。16世纪起,先后建立布哈拉、希瓦、浩罕汗国。19世纪中叶,乌兹别克人住地被沙俄兼并。1917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24年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过去,乌兹别克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棉花、小麦、黍、豆类、水果等。棉花产量高,质地优良,是乌兹别克农业的骄傲,但耕作技术落后。草原和山麓地带的居民从事半游牧业,饲养绵羊、 马、 牛等。织毯、丝绸、印花等手工业发达。十月革命后,燃料工业(天然气)、有色金属和农业机器制造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植棉业已发展为农业的一个专门化部门,棉花产量约占苏联的三分之二。 直到20世纪初,在乌兹别克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封建关系仍占统治地位,保留着许多父权制残余。妇女地位低下,婚姻多由父母包办,男方需送丰厚的彩礼。盛行夫兄弟婚等习俗。住屋多用生砖、石块砌成,平顶厚墙,分内室(“女房”)和外室(“男房”)。习惯用毯子直接铺地供坐卧。典型的民族服饰是绣花小圆帽,一般用黑丝绒或灯芯绒缝制,图案别致,几乎已成为邻近各族共同喜爱的头饰。妇女穿“魁纳克”,即一种宽大多褶的连衣裙,多用丝绸缝制,花纹独特。男子穿斜领右开襟、长及膝盖的长袍,系绣花腰带。饮食以面食和乳制品为主,吃饭时离不开奶茶。节日里用抓饭招待宾客。 民间创作有各种传说、故事及叙事诗等。 乐器有“冬不拉”、“独他尔”、“热瓦甫”、手鼓等。舞蹈以优美轻快、舒展爽朗、富于变化著称,单人独舞尤其引人入胜。 另有百余万乌兹别克人分布在阿富汗等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