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
释义 | juduiben’erjiasuanyi’erzhi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卷名:化学)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聚合物。英文缩写为PET。主要用于制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中国商品名为涤纶,见彩图)。 ![]() 简史 1941年J.R.温菲尔德和J.T.迪克森在W.H.卡罗瑟斯关于脂肪族线型聚酯的研究基础上,用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反应,制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的发展迟缓了,直到1945年才开始工业性研究。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于1947年和美国杜邦公司于1950年开始建立了工业规模的纤维工厂,纤维的商品名为Terylene。 性质 分子结构的高度对称性和对亚苯基链的刚性,使此聚合物具有高结晶度、高熔融温度Tm和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特点。熔融温度为257~265℃;它的密度随着结晶度的增加而增加,非晶态的密度为1.33克/厘米3,拉伸后由于提高了结晶度,纤维的密度为1.38~1.41克/厘米3,从 X射线研究,计算出完整结晶体的密度为1.463克/厘米3。非晶态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Tg为67℃;结晶聚合物的Tg为81℃。聚合物的熔化热为 113~122焦/克,比热容为1.1~1.4焦/(克·开),介电常数为 3.0~3.8,比电阻为1011~1014欧·厘米。PET不溶于普通溶剂,只溶于某些腐蚀性较强的有机溶剂如苯酚、邻氯苯酚、间甲酚、三氟乙酸的混合溶剂。PET纤维对弱酸、弱碱稳定。 合成 常用的合成方法有: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与乙二醇的酯交换、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直接酯化、对苯二甲酸与环氧乙烷直接酯化。其中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是前二法。后法只在日本有工业化规模的装置。三种方法不同之处,在于中间体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的合成方法不同。 ①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与乙二醇进行酯交换,合成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 ![]() ②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直接酯化,合成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 ![]() ③对苯二甲酸和环氧乙烷的加成反应制备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从反应式上看是最简单的方法,不需要将环氧乙烷制成乙二醇: ![]() 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的聚合反应 是通过酯交换进行的缩合聚合: ![]() 聚合中的副反应 在缩聚过程中也伴随着 PET的热降解,使分子量降低。聚合物链每次断裂产生一个端羧基。在230℃固相中就会发生热氧降解。PET的热稳定性随着氧浓度的增高和一缩乙二醇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300℃空气中,聚酯熔体形成凝胶粒子,严重影响聚合物的可纺性。高温下微量水的存在使聚酯发生水解,其速率比热降解大104倍,比热氧降解大5×103倍。因此,聚酯切片在纺丝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干燥,含水量要求达到0.005%~0.01%,才能有效地防止水解。另一副反应是醚的生成,使其热稳定性变差,熔融温度降低。每增加1%(重量)一缩乙二醇,大约使聚酯的熔融温度降低 5℃。 应用 主要做合成纤维的原料。短纤维可与棉花、羊毛、麻混纺,制成服装用纺织品或室内装饰用布;长丝可做服装用丝或工业用丝,如用于滤布、轮胎帘子线、降落伞、输送带、安全带等。薄膜可作片基,用于感光胶片、录音磁带。注射模塑件可做包装容器。 参考书目 H.路德维希著,天津化学纤维试验厂译:《聚酯纤维的化学与工艺学》,轻工业出版社,北京,1978。(H.Ludwig,Polyester-Chemie und Technologie,Akademie-Verlag,Berlin,1975.) B.von Falkai, Synthesefasern, Verlag-Chemie,Weinheim,198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