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sha
痧(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acute filthy disease
  感受时令不正之气,或秽浊邪毒及饮食不洁所引起的一种季节性病证。又称痧气、痧胀。临床上以突然头晕,头痛,脘腹胀闷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四肢挛急,甚至昏厥,唇甲青紫,或于肘窝、俼窝、颈前两旁出现青紫痧筋为特征。常见于夏暑季节,其他季节也偶有发病。必须及时救治。治宜以逐秽、祛暑、化浊、开窍、除湿为原则。
  痧症之名,见于元代以后的医学著作,如明代戴原礼在《证治要诀》中已有卷肠痧(绞肠痧)的记载,并将霍乱中的干霍乱也列为痧症范围。清代郭志邃鉴于痧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预后不良,乃总结前人有关治痧经验,著专书《痧胀玉衡》,对多种痧症的病因诊治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治疗痧症的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种:①外治法。即痧在肌肤,可采用刮痧方法(用瓷碗口边,或用手蘸食油或盐水,在后背正中线及中线两侧,或胸腹部,或颈项自颈至肘窝等部,自上而下,自内向外,沿上述部位轻刮或轻捏,至局部皮肤泛红隆起,或显示紫黑色痧点为止);痧在血络,可采用刺痧方法(用三棱针在委中、曲泽、金津、玉液等有紫青痧筋所在的穴位。或选十宣,直刺放血)。②内治法。即痧在肠胃,内服汤药。③内外兼治法。即痧气肆行,不拘表里,内外证均见者,则诸法兼用。
  痧症有寒热、轻重的不同,应结合发病季节和发病原因,以辨明寒证与热证为要点。常见的痧症有:①热痧。由于暑热秽浊内阻,病变以经脉胃肠壅闭为主。证见突然脘腹闷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口有酸腐臭味,发热头痛,身热不宁,四肢酸楚,或筋脉拘急,舌红苔黄,脉数而濡。治疗以清热、除秽、解痧为原则,常用连朴饮加减,若发热较甚,治宜清热解毒、化浊除秽为主,常用甘露消毒丹加减。②寒痧。寒湿中阻,以致阳气被遏,升降失常。证见突然腹胀,腹痛,喜按喜暖,呕恶,肢冷麻木,唇青舌紫,神倦短气,面色苍白,舌淡脉微。治宜散寒除湿、芳香开窍,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若兼夹暑湿者,可用新加香薷饮,或黄连香薷饮加减。③绞肠痧。暑湿之邪阻遏中焦,以致气机闭塞,上下不通,突然出现上吐下泻,或欲吐不能吐,欲泻不得泻,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腹部剧烈绞痛等症,属痧症之重证。又称作干霍乱(包括西医的霍乱、副霍乱、急性胃肠炎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等)。治宜辟秽泄浊,利气宣壅,常用玉枢丹、行军散、红灵丹等急救。然后再视其证之寒热,辨证治疗。如证见发热,吐泻,泻下物臭秽不堪,腹痛,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筋脉拘挛者,为热霍乱,即时疫霍乱,治宜清热化湿泄浊,常用蚕矢汤、燃照汤加减;如证见呕吐腹泻,腹痛,泻下物清稀,四肢发冷,苔白腻,脉沉迟,面色苍白,眼眶凹陷,筋脉拘急,为寒霍乱,治宜散寒、燥湿、化浊,常用纯阳正气丸、辟瘟丹、来复丹。
  痧证的针灸治疗一般使用下巨虚、中脘,若呕逆,可加内关;若腹痛比较明显,可加胃俞、肝俞;若便中有血,可加三阴交或地机;若水样大便,可加陷谷或大肠俞;若米汤样大便,可加公孙;若完谷不化,可加梁丘、太白;若大便极臭,可加内庭、太冲;若有脱肛,可加腰俞;若有转筋,或加承山。一般进针后5分钟,腹内疼痛减轻,便意消失,针灸治疗时要注意的是留针时间相对比较长,一般需要30~60分钟左右,在留针过程中还要加强捻转。
  痧症病人在急救时应保持空气流通,特别是暑热阻遏的病人,宜保持凉爽。痧症病后饮食宜清淡,以利于脾胃正常功能的恢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2: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