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湖南丝弦 |
释义 | hunɑn sixiɑn 湖南丝弦(卷名:戏曲 曲艺) 湖南曲种。流传于湖南各地。因用扬琴、琵琶、月琴、三弦、京胡、二胡等丝弦乐器伴奏而得名。 湖南丝弦来源于江浙一带的民歌和时调小曲。明末清初,由长江下游传入湖南,并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不断演变、发展而成。湖南丝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方言语音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风格上各具特色的支派。其中主要有“常德丝弦”、“长沙丝弦”、“浏阳丝弦”、“平江丝弦”、“衡阳丝弦”、“邵阳丝弦”等。此外武冈、辰谿、益阳、衡山、湘潭、大庸、桃源、澧县、祁阳等地的丝弦也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以常德丝弦最为盛行。 湖南丝弦的音乐,包括“牌子丝弦”和“板子丝弦”两部分。牌子丝弦的曲调丰富,有的来源于南北曲,如〔普天乐〕、〔清江引〕、〔一支花〕、〔小桃红〕等;有的源于明、清之际的时调小曲,如〔银纽丝〕、〔九连环〕、〔倒搬桨〕、〔四大景〕等;有的来自其他地方曲种、剧种、民歌,如〔莲花落〕、〔凤阳调〕、〔斗把高腔〕、〔安庆调〕等。板子丝弦分为“川路”和“老路”两种腔调,川路热烈开朗,老路深沉浑厚。它们都包括“一流”(一板三眼)、“二流”(一板一眼)和“三流”(散板)等几种板式。湖南丝弦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穿插交替。唱词多为文人创作,讲究文采,比较典雅,不用方言土语。道白分说白(第一人称)、表白(第三人称)、对白、插白 4种,大部分用散文形式,也偶用韵白。结构形式通常包括“词头”、“正篇”、“尾词” 3部分。词头多用四句旧体诗,以安定听众情绪,正篇是曲目的主体内容,尾词起总结全篇、深化主题的作用。传统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坐唱、清唱,开始先演奏器乐曲〔大八板〕,然后转入〔五音头〕,下接弹唱曲词。 湖南丝弦的曲目分为长篇、单段、小品 3种。长篇有丰富的情节和较多的人物,必须组合多种曲牌或板式来演唱,表演者分别担任某些脚色并分操乐器伴奏。传统曲目有《西厢记》、《二度梅》、《秦香莲》等。单段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曲调来演唱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秋江》等。小品只用一个曲调或一个板式,常为单人演唱的抒情小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丝弦发掘整理了《双下山》等优秀传统曲目。创作的新曲目有《追针》、《夸货郎》、《滨湖赞》等。在艺术改革、理论研究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少成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