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水资源评价
释义 shuiziyuan pingjia
水资源评价(卷名: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的分析评定。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基础,也是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有关问题的决策依据。
  水资源在地区上和时间上分布都不均。为了满足各部门用水的需要,必须根据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修建必要的蓄水、引水、提水和调水工程,对天然水资源进行时、空再分配(见水资源时空调节)。由于兴建各种水利、水电工程受到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可利用水资源的数量及其保证程度有一定限制。因此,在水资源评价中,不仅要研究天然水资源的数量而且要研究各种保证率的可利用水资源的数量,同时,还要科学地预测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用水需要量和供需矛盾;通过供需平衡分析,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指出方向,这是水资源评价的最终目的。
  水资源评价的重点对象一般是在现实经济技术条件下便于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特别是能迅速恢复补充的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两部分。地表水与地下水处在统一的水文循环之中,它们密切联系,相互转化,构成了完整的水资源体系。因此,必须统一评价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以免水量的重复估算。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取决于水的质量,在评价水资源数量的同时,还应根据用水的要求,对水质作出评价。
  地表水评价  河流、湖泊、水库、冰川和沼泽等水资源量的大小,通常用多年平均情况来衡量。对河流来说,常以河流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表示。以天然流域作为河川径流量的计算单元。大河流域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一般用水文站长期的实测流量资料直接计算。中、小河流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估算方法是:根据大量水文测站的降水径流和蒸发等实测资料,通过水量平衡分析和计算,绘制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年径流深等值线图,利用这些等值线图可通过内插求得任何地点的上述三要素的值,进而估算出任何地区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在短缺径流资料的情况下,则利用河川径流量与其他水文气象因素、自然地理因素的关系进行间接估算。在人类活动影响大的地区,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资料已不能反映天然情况,要作还原计算,即把灌溉、工业、城市生活用水、跨流域引水、水库蓄变量和水库蒸发损失等水量,计入现有实测径流量中,使上述资料复原,消除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地表水资源的评价中,需要研究水资源(例如河川径流)的多年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结合流域内的蓄水条件和用水过程,估算水资源(河川径流)的可利用量及其保证程度。通过供需平衡分析,预测近期和远景的水资源余缺程度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地表水资源评价的精度,主要取决于水文站网的密度,径流观测系列的长短,试验研究工作的深度。中国东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人类活动影响频繁,而西部地区测站稀少,观测项目不齐全,因此还需要不断加强水文测验,增设必要的水文站,同时开展水文实验研究,改进和完善不同类型地区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地下水评价  地下水得到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而不断更新。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受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因此地下水的评价比地表水复杂。一个地区地下水的丰富程度和可利用资源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下水的补给、储存和开采条件。因此在地下水资源评价时,要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储存量和可开采量。补给量指一个水文地质单元内,在天然条件下,由大气降水、地表水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多年平均补给量,也称为地下水的天然资源。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中,把它作为评价的重点。储存量指地下水位变动带以下的重力水体积。计算时以多年最低水位为上界,以将来动用的范围为下界。承压含水层因开采减压后而释放出来的弹性水量是储存量的一部分。储存量在一定条件下可动用,但需要经过慎重的勘察,并充分论证其动用的规模、期限及其可恢复程度。可开采量指在经济合理的开采条件下,并在开采过程中不致发生水质恶化等不良现象的情况下,在开采期内有保证的地下水水量,也称为地下水的开采资源。在一般情况下,以多年平均补给量作为有保证的可开采量。可开采量除上述天然补给量外,还包括在一定开采条件下,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而新增加的一部分补给量。因此在有利条件下,可开采资源略大于天然资源。
  地下水的评价需要足够的水文地质勘探资料和地下水位观测记录。为了保证评价结果达到较高的精度,对有关参数特别是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给水度、潜水蒸发率和渗透系数等的研究是一个关键问题。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常用水量平衡法。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计算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各种复杂条件下的地下水运动,提出了不同类型的物理模拟和数学模型,并在地下水动态预测和资源评价中,得到了应用。
  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很明显的地区(例如岩溶、山前平原地区),把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统一的循环系统进行评价。
  水质评价  是根据用水的要求和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评定水资源的质量。质量不符标准的水,不但失去资源的价值,而且会酿成公害,影响经济发展,危害人民健康。为保障生活和生产的安全用水,必须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了解污染物质来源、污染过程、污染的程度、污染物质的分布规律,找出影响水质的原因,预测水体水质的发展趋势,采取必要的水源保护和水体污染防治的措施。
  水资源质量评价的基本参数有:水温、酸碱度、电导率、色度、浑浊度、悬浮固体、可溶性固体、硬度、碱度、总矿化度、总盐量、氨氮、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侵蚀性二氧化碳、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大肠菌群数等。水污染评价的参数主要有:汞、铬、砷、镉、铅、铜、锌、铁、锰等重金属,酚、氰、油类和碳、氯仿提取物等有机污染物,影响氧平衡的生化需氧量和放射性污染物等。评价湖泊(水库)水质,还应重视引起富营养化的氨氮和藻类等。评价地下水质量需要考虑氟化物、亚硝酸盐类等。
  水质标准  是水质评价的主要依据。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根据水的不同用途,制定了许多水质标准,如饮用水标准、渔业用水标准、灌溉用水标准、工业用水标准等。用单一水质标准不能满足各种用水的需要,可综合各项用水标准,将水质分成不同的等级作为评价的标准。
  中国使用的水质评价方法大致分为污染指数法和分级评价法两大类。污染指数法,主要用各种污染物的相对值,进行数学上的归纳统计得出一个比较简便的值,以表征水的污染程度。这种方法比较简便,但对有些参数如电导率、细菌群数等不适用。分级评价法,把评价参数的区域代表值,用同一分级标准进行对比、分级,从而确定水质的优劣。这种方法比较直观、明确,适用范围广,能反映水域污染的真实情况。但不能反映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的迁移、转化、加成等许多复杂的作用。因此还需要通过污染机制的研究改进水质评价的方法。
  参考书目
 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选编:《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地质出版社,北京,1982。
 王瑚:全国水质调查评价,《水文》增刊,1982。
 United Nations,Water Development and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Nations Water Conference,1977,Part 1,Pergamon Press,Oxford,1978.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0: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