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梁启超
释义 Liɑng Qichɑo
梁启超(1873~1929)(卷名:政治学)

  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73年2月23日出生。1889年中举。后在广州万木草堂拜康有为为师,并助师著书、讲学,鼓吹新学。1895年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清朝变法。1896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1897年在长沙时务学堂任教,继续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1898年,追随康有为发动戊戌变法,世以康梁并称。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先后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宣传西学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1905年开始,代表保皇派与革命派展开论战和斗争。辛亥革命后,一度依附袁世凯。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策动“护国军”反袁,依附北洋军阀。1917年末因不满军阀统治,脱离政界,从事著述和讲学。1925年任北京清华研究院教授。1929年1月19日病逝。主要著作辑为《饮冰室合集》。
  基本政治思想  梁启超以“流质善变”著称,其政治态度和主张因时而变,但其爱国图存、实行政治改良、反对暴力革命的观点却基本不变。其政治思想可分三阶段:
  ① 1895~1903年为第一阶段。在戊戌变法时期,他积极宣传和推行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希望通过变科举、兴学校、变官制,逐步过渡到君主立宪政体内的议会政治制度。他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失败后,他仍坚持君主立宪宗旨,但言论渐趋激烈,较强调立宪法、伸民权、限君权,甚至抨击清朝弊政。他曾一度同情革命,希望调和革命和改良,提出折中的“变革”主张,并说此“为今日救中国独一无二之法门”。
  ② 1904~1911年为第二阶段。梁启超的政治思想日趋倒退,渐与革命派发生冲突。1905~1907年他在与革命派的公开论战中,认为中国革命必招致列强的干涉和瓜分,并引起内乱,势必亡国。其政治主张已由“君主立宪”倒退为“开明专制”。他声言:“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民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他积极参与清朝的“预备立宪”活动,以图抵制革命。1908年11月,光绪、慈禧相继病故后,梁启超又谋划“国会请愿”活动,要求清政府立即召开国会,以遏止革命洪流。1911年武昌起义后,梁启超又配合康有为鼓吹“虚君共和”,企图保存清朝皇统,反对民主共和。
  ③ 1912~1929年为第三阶段。梁启超于1912年10月从日本回国,依附袁世凯。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声讨,又策动蔡锷起兵反袁,并冒险南下参与护国反袁之役。1917年,张勋复辟,他又出面反对,不惜与拥护复辟的康有为对立。复辟失败后,北洋军阀执掌中央政权,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与孙中山为首的护法军政府为敌。1917年末梁启超因不满军阀的专横统治,脱离政坛。他反对军阀“私斗”之祸,提倡“国民自卫”,“自卫”的方式是“国民制宪”,即“以国民动议的方式,得由有公权之人民若干万人以上之连署,提出宪法草案”,“由国民全体投票通过而制定之”。这与他昔日的“立宪”主张,本质上并无不同。五四运动后,梁启超把参加革命活动的工人和学生等同于军阀、官僚、政客,一概称之为“无业阶级”,并提出“有业阶级打倒无业阶级”的口号,混淆阶级阵线,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
  影响  梁启超的政治生涯虽然充满矛盾,但他毕生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的最大贡献是:在戊戌变法前后10年内,做了大量的政治启蒙工作,唤起了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反对帝制复辟,捍卫了共和政体。他的最大局限是始终反对用革命的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