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科诺普尼茨卡,M.
释义 Kenuopunicika
科诺普尼茨卡,M.(卷名:外国文学)
Maria Konopnicka (1842~1910)
  波兰女诗人、作家。生于苏瓦乌基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波兰民族解放革命传统的教育。1862年和一个富有的地主结婚,由于厌恶地主家庭的寄生生活,离开了丈夫,带着孩子住在华沙。她早期的作品表现出民主思想倾向,遭到占领者当局的迫害,被迫流亡国外。曾到过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等国。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一度回到华沙,参加营救被沙皇囚禁的革命者的工作。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她创作了许多诗歌,发表了《诗集》第 1卷(1881)、《以往戏剧片段》(1881)、《诗集》第 2卷(1883)、第 3卷(1886)、第 4卷(1896)、《小事》(1903)、《致人们和时间》(1904)等。其中有代表性的诗歌如《自由的雇农》、《亚希已经等不到了》、《农民的心》、《地下室》和《在法庭前》等,描写贫苦农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和被压迫者对美好的正义社会的向往。在《九月》、《战斗之后》等作品中,她赞扬被压迫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在另一些诗歌中,她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大声疾呼“我不能抛弃土地!”“决不容许敌人把我们变成奴隶!”长诗《幻想》(1886~1887)揭露了梵蒂冈教会的残酷掠夺,歌颂人民反压迫、争自由的斗争。
  19世纪80年代末,科诺普尼茨卡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到20世纪初,她连续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四个短篇小说》(1888)、《我的相识者们》(1890)、《在路上》(1893)、《短篇小说集》(1897)、《人们和事》(1898)和《在诺曼底海岸上》(1904)等。这些作品大多以城市生活为题材,其中《村社的德政》揭露了资产阶级慈善事业的虚伪;《巴纳肖娃》和《撬门窃盗》描写资产阶级法庭对劳动人民的迫害;《烟》和《我们的瘦马》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波兰许多农民由于缺少土地,大批流亡西欧、北美和南美。这时期科诺普尼茨卡也在国外,她以这一题材写成长诗《巴尔采尔先生在巴西》(1892~1906),情节曲折动人,反映了这些流落异乡的波兰农民饱受饥饿疾病的折磨和自然灾害给他们带来的苦难,以及他们同当地德国统治者和农场主的斗争,全诗贯穿着爱国主义思想。长诗结尾部分是在1905年革命以后完成的,诗人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写了波兰农民参加巴西某港口工人罢工斗争的场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0: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