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灵长目(化石)
释义 lingzhang mu(huashi)
灵长目(化石)(卷名:生物学)
Primates (fossil)
  灵长目是哺乳纲的1目。灵长类为杂食性,具五指型四肢和灵活的手指,手指前端具指甲而无爪或蹄。眼增大,双眼前视,脑较发达。牙齿也不特化,臼齿方形,上、下臼齿均呈四尖型,齿式为2·1·3·3或2·1·2·3。灵长类不是高度特化的哺乳动物,保留着较多一般性的真兽类的特征〔见哺乳纲(化石)〕。灵长类与食虫类有很多近似之处,尤其是早期的和较低等的种类。例如现已置入单独一新目的树鼩,曾被不同学者分别置入灵长目或食虫目即足以证明。
  灵长目最引人注意之处是人类自己在生物学分类系统中也被置于灵长目中。因此,灵长目的化石对研究人类起源将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由于灵长目动物的树栖习性,使其化石较少,更增加了少量灵长类化石的身价。至于人类化石由于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起源及人种的起源等敏感问题,就更为引人注目。灵长目的分类有不同的方案(见表)。


  在灵长目中最早出现的是一些发现于欧洲和北美的近猴类(plesiadapids)化石。它们具爪而不具指甲。牙齿为三楔式低冠齿,比较一般化,但门齿增大,似平放的凿子。近猴类多发现于古新世地层。
  自始新世开始狐猴类开始出现,早期的都归入已绝灭的兔猴科,它们的分布范围广,亚洲、北美、欧洲均曾发现。现在狐猴只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和科摩罗群岛,尚未发现可靠的化石。獭猴(又译瘦猴)现代只生存于东南亚和南亚、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热带地区,化石发现于东非的中新世地层。眼镜猴类化石发现稍多。从始新世起发现于欧、亚、北美等地。近猴、狐猴、眼镜猴类常通称为原猴类或低等灵长类。
  高等灵长类包括分布于南美的阔鼻猴类和分布于旧大陆的狭鼻猴类以及猿类和人,还包括与其有关的化石类型。新大陆猴化石很少。只有卷尾猴科和蛛猴科有少量化石发现于南美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
  旧大陆猴类或狭鼻猴类化石发现较多。不过早期的仅有渐新世的副猿科的 2个属发现于北非。大量的猕猴科化石发现于旧大陆的中新世地层。另外一科就是以已绝灭的山猿为代表的山猿科。它发现于欧洲晚中新世地层。山猿曾被视为人科的祖先类型,曾认为它可以直立行走。近来研究结果证明,它可能置于狭鼻猴类。
  猿类和人类化石近年发现较多,研究也日益深入。当前的问题是新发现的资料愈多,新方法愈多,发现的问题也愈多。例如在巴勒斯坦地区海法以南约30公里的卡梅尔山的克巴拉洞,1983年曾报道发现了较完整骨架,属于成年的典型尼人。最近经法国科学家用热释光法测出其绝对年龄为4.8~6万年。因此,有人认为即便是典型尼人,也不是人类进化中的主支,而是一个旁支(见尼安德特人)。
  古猿化石和人科化石的研究,注意力集中于研究它们的关系。如上述山猿的位置问题以及早期猿类埃及猿、原上猿、原康修尔猿等与猩猩科和人科的系统关系。再者,就是根据多方面的综合研究,将过去发现的和新近发现的众多猿类和人类化石进行归类,确立哪些属种可以成立,哪些属种应予归并。如过去的众多猿人:北京猿人、爪哇猿人、阿特拉猿人均为属级分类单位,现在均被归并入人属(Homo)的一个种直立人(Homo erectus)。第三,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进化速率,结合体质形态特征,试图从分支系统学的方面研究人科的谱系关系。
  灵长目化石的研究近年极为活跃,在形态学、分类学、进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深度、广度及热烈程度上,甚至超过对现生灵长目动物的研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