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银雀山汉简
释义 Yinqueshan Hanjian
银雀山汉简(卷名:文物 博物馆)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from Yinqueshan
  1972年由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西汉武帝时期简牍。分别发现于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1号和2号汉墓。临沂县古属鄅国,西汉时属东海郡。银雀山在临沂县城南面,有规模较大的汉代墓地。两墓于1972年 4月由山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发掘。银雀山汉简包括 1号汉墓出土的完整简、残简 4942枚和 2号汉墓出土的 32枚简,以及若干残片。其内容主要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银雀山竹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银雀山1号和2号汉墓的结构相似。出土器物有陶器、漆器以及铜镜、钱币等。1号汉墓中出土的两件漆耳杯,底部刻画有隶书体“司马”2字,系物主标记,当是1号汉墓墓主的姓氏。2号汉墓中出土肩部刻有“召氏十斗”4字的陶罐,“召氏”应为2号汉墓墓主的姓氏。
  从墓室结构和随葬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等特征判断,两墓是西汉时期的墓葬。据两墓中出土的半两钱和1枚三铢钱及2号汉墓中出土的《元光元年历谱》,可以进一步推定,1号汉墓的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140~前118年之间。2号汉墓的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134~前118年之间,均属汉武帝时期。银雀山汉简的抄写年代,应早于墓葬年代,汉简字体属早期隶书,当书写于西汉文、景至武帝初期。
  汉简的形制  汉简均为竹质,同出的牍为木质。汉简的长度有 3种:①长69厘米,约合汉尺三尺,经缀联共32枚;②长27. 6厘米,约合汉尺一尺二寸。此类简数量很多,近5000枚;③复原长度为18厘米,约合汉尺八寸。此类简仅10枚。汉代简册的不同长度,是汉代礼制的反映。贾公彦《仪礼·聘礼》疏引郑玄《论语》序云:“易、诗、书、礼、乐、春秋策长尺二寸 (应作二尺四寸,见《仪礼·聘礼》疏阮元校勘记 );孝经谦半之;论语八寸策,三分居一,又谦焉。”银雀山汉简的3 种不同长度,与上述文献记载基本相符。
  汉简用细丝绳编联,因年代久远,丝绳已朽断,但从简上留下的编痕可知有2道和3道编联方式。从编痕处留下的空白可以看出,汉简应该是先编联成册,然后再书写的。字系墨书,每简字数不等,27. 6厘米长的简一般书写 35 个字左右。文章篇首多在简上端点一圆点,以示一篇开端。篇末多有计数,标明本篇字数。《元光元年历谱》 每简上端均有编号,书写格式大致有 3 种:①简的上下两端各留1~2厘米的空白,犹如现代书的天地头;②不留空白,整枚简从上到下顶格写满;③表格形式。
  汉简对篇题的书写有三种形式:①单独写在第一简的简首正面,正文从第二简开始书写;②写在第一简的简首背面,正面书写正文;③写在篇末最后一简的文字结束处下。简册书写完毕,即自左向右卷起,书于第一简背面的篇题显露于外,便于索检。银雀山汉简未见书名标题。
  汉简的内容  银雀山 1号汉墓出土的简,大致可以分为现今还有传本的书籍和古佚书两大类,其中佚书占大部分。由于简本与传世本的篇章分合不尽相同,故两类有交错的现象。现有传本的书籍包括:①《孙子兵法》(即孙子十三篇)及其佚篇。简本除《地形》篇外,其余12篇文字均有发现。在与简同出的篇题木牍残片上,《九地》篇篇题前书有《□形》一篇题。今传本《孙子·九地》前一篇为《地形》,木牍的《□形》当即《地形》。由此看来,简本《孙子兵法》应是十三篇足本。佚篇共4 篇:《吴问》篇记吴王与孙子关于晋国六卿军事、政治制度的问答;《黄帝伐赤帝》、《四变》、《地形二》三篇是分别对《行军》、《九变》和《九地》部分内容的解释与发挥。②《尉缭子》共 5篇。简本与传本《尉缭子》相合的原共六篇文字,其中《兵令》一篇收入《守法守令十三篇》。简本与传本 《尉缭子》的 《兵谈》、《攻權》、《守權》、《将理》、《原官》 5篇文字相合。③《六韬》共 14 组,可分 3类。1~7组为第一类,见于传本《六韬》者,《文韬》 4组,《武韬》3组。8~13组为第二类,均为《群书治要》、《通典》、《太平御览》等书曾加称引而为传本所无的佚文。14组为第三类,是一些零散残简,其简式、字体与第一、二类相似,简文又提及文王或太公望,据此当属简本《六韬》。④《晏子》共16章,散见于传本 8篇之中。其中第十、十一两章传本都分别析为两章。
  佚书类有:①《孙膑兵法》。《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简本共16篇。第一至第四篇记孙子与齐威王、田忌的问答,确定是孙膑书。第十六《强兵》篇也记孙膑与齐威王的问答,但可能不是孙膑书的本文,故暂附在书末。第五至第十五各篇篇首都称“孙子曰”,但其文体、风格与 《孙子兵法》 及其佚篇不相类。这些篇中的“孙子”似指孙膑的可能性大,因此,亦定为孙膑书。②《守法守令十三篇》。共十篇。是以木牍篇题为线索整理出来的。其中《守法》、《守令》两篇不易划分,暂合为一篇。《上篇》、《下篇》疑即简本《六韬》,因无直接证据,这两篇内容暂缺。《守法》篇的内容与《墨子》论守城之法的《备城门》及《号令》等篇相似。《要言》篇文字多韵语,为格言之汇集。《库法》、《市法》、《田法》、《委》等篇记述土地、市廛、库藏、赋税的法制。《王兵》篇内容散见于《管子》的《参患》、《七法》、《兵法》、《地图》等篇。《李法》记处罚官吏之事。《王法》记王者之道。《兵令》篇简式与《守法》篇同,与《尉缭子》各篇简式不合,其内容与传本《尉缭子》之《兵令》篇合。③《地典》篇。《汉书·艺文志》兵阴阳家下著录。④《唐勒》篇。为唐勒、宋玉论驭赋。⑤ 论政和论兵的文章,如:《十官》、《五议》、《务过》、《为国之过》、《起师》等40余篇。⑥阴阳、时令、占候之书。有《曹氏阴阳》等10余篇。⑦《相狗》、《作酱》等技艺书。除此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残简,整理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银雀山 2号汉墓出土的《元光元年历谱》,以十月为岁首, 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由于是元光元年 (前134)一年的实用历,所记晦朔干支,能够订正自宋代《通鉴目录》以来有关诸书的谬误。
  银雀山汉简提供了丰富的古代文献,比晋代太康二年 (281)汲冢出土的竹书意义更为重要。汉简《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被发现,证实了《史记·孙武吴起列传》有关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各有兵法传世的记载。《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吴孙子》 (即《孙子兵法》 )和《齐孙子》(即《孙膑兵法》)。《隋书·经籍志》中《齐孙子》已不见于著录。唐宋以来认为《孙子兵法》十三篇是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而成书的,或以为《孙子兵法》是后人伪托的,或以为世无孙武其人,兵法为孙膑所著。《孙子兵法》与 《孙膑兵法》同时被发掘出来,使这个长期存在的疑问得到解决。汉简《六韬》、《尉缭子》、《晏子》等书,自唐宋以来就被疑为是后人假托的伪书。此次发掘证实,以上书籍在西汉前期已经广为流传,成书年代自然还要早,足见并非后人假托的伪书。
  银雀山汉简所载史实与《史记》有不同之处。《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记载齐魏桂陵之役比较详细,但根本未提及庞涓。至 13 年后的马陵之役,方谓庞涓自杀,魏惠王的太子申被俘。汉简《孙膑兵法·禽庞涓》篇谓孙膑擒庞涓于桂陵,与《史记》显然矛盾。从现有材料来看,孙膑之擒庞涓确有可能在桂陵而不在马陵。
  银雀山汉简中古籍的作者多是齐国人以及与齐国历史有密切关系的人物,所以著述多与齐国制度等有关,有些篇章如《守法守令十三篇》,则是直接记述战国时代齐国的法律,这对于研究齐国历史,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
  参考书目
 吴九龙、毕宝启:《山东临沂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等竹简的简报》,载《文物》1974年第2 期。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文物出版社,1985。
 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文物出版社,198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