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锄足蟾科
释义 chuzuchan ke
锄足蟾科(卷名:生物学)
Pelobatidae
  无尾目的 1科。椎体变凹型,个体发育期无肋骨发生。一般分为两个亚科即①锄足蟾亚科:椎体前凹式,有3属12种,其中锄足蟾属4种,分布于欧洲、亚洲西部和非洲西北部;合跗蟾属 2种,分布于西欧和西南亚山区,掘足蟾属 6种,分布于美国,南达墨西哥。本亚科为北半球全北界中纬度温带掘土穴居型动物,蹠突特别发达,皮肤光滑,后肢较短。②角蟾亚科:前凹椎体是由骨化或钙化的间椎体与前一枚椎体愈合而成。这类前凹与典型前凹型的不同处,在于嵌在二椎骨间的椎体不剥离就能看到;有 8属70余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印澳群岛西部;中国横断山脉的属种最为丰富。齿蟾属13种、髭蟾属 5种为中国特有属;角蟾属21种,分布区达东南亚;齿突蟾属16种,分布区达伊朗;拟髭蟾属6种,掌突蟾属4种,拟角蟾属4种,小臂蟾属6种,仅最后一属在中国没有分布。这一亚科多为南半球东洋界山区高原型动物,不具典型掘土穴居习性,而多在水域附近,繁殖期进入水中。皮肤多少有刺疣,后肢适中。
  形态特征  荐椎横突特别宽而长大,荐椎前几枚躯椎大多细弱并向前倾斜成锐角,荐椎与尾杆骨愈合或仅有单一骨髁。舌器不具前角或呈游离状;舌喉器的环状软骨在背侧不相连。卵和蝌蚪在水域存活,蝌蚪为左出水孔型。口部形态除角蟾和拟角蟾二属呈漏斗式外,其余属种口周有唇乳突,上下唇最外排唇齿都是一短行,左右唇齿2~8行不等,角质颌强,适于刮取藻类,甚至能咬食小蝌蚪。
  系统发生  发现于欧、美、亚 3洲的白垩纪晚期的始锄足蟾化石是已知最原始的锄足蟾类。当时欧美北部处于热带与温带之间,推断锄足蟾类由此向广大地区扩散。到新生代中期,有些地区气候变得干冷,分布区呈现零星破碎的状态。现在全北界残存着锄足蟾亚科,东洋界残存着角蟾亚科,都是孑遗类群。到新生代末期,欧美没有再发现始锄足蟾,而有现今的锄足蟾类。亚洲由于发生造山运动,中国西部地形复杂化,生态环境多样化,始锄足蟾类的衍生种类可分化出很多特有属种,而且大多集中在横断山区。
  关于角蟾亚科属间的系统发生,有人认为最初有两个分支:①胁部无刺团,而是1对小白胸疣,有角蟾、拟角蟾、掌突蟾,前2属口部漏斗式,拟角蟾上颌无齿,掌突蟾蝌蚪口部有少数几排唇齿及角质颌。②胸胁部有 1或2对大而明显的腺体或腺体上具刺团,仅有胁腺且无刺团者有拟髭蟾及髭蟾,具刺团1对者有齿蟾,两对者有齿突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