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血流量 |
释义 | xueliuliang 血流量(卷名:生物学) blood flow 心血管系统中每单位时间(如每分钟)的流过血量。在整体内,体循环各器官血流量之和等于左心室的输出量;而肺循环的血流量则等于右心室的输出量。血流量的变动是同血压和血流阻力的变动密切联系着的。 血流量与血压和血流阻力的关系 无论体循环或肺循环,这三者的关系是一样的,由于体循环的血液(除肺外)供应全身所有器官,因而血流量的变动远比肺循环为复杂。 体循环的平均血流量 (Q)首先决定于主动脉血压与腔静脉回心处血压之差(PA-PV),如果血流阻力保持恒定,则动静脉两端的血压差越大,则血管系统的平均血流量越多。其所以需要加“平均”一词,乃是因为即使在1分钟之内,无论血压或血流量都是经常有所变动,人们实际测得的只是平均的数值。在一般安静情况下,腔静脉入心处的血压基本上接近于零。因此,Q ∝(PA-PV)可以简化为Q ∝PA或P。P 即指平均主动脉血压值。 其次,血流量还决定于血流前进的阻力。阻力主要来自小动脉和微动脉,特别是后者。当血流通过这些微小动脉时,由于需要克服很大阻力,以致动脉血压显著下降。此外,血流阻力还来自血液本身的粘滞性,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蛋白的浓度。再者,血流阻力还同血管长度有关,血管越长阻力越大。物理学上的泊肃叶氏定律综合上述诸因素,而提出阻力(R)形成的公式为: ![]() 综合上述血压和阻力两个条件,血流量的变动规律便可以下式来表示: ![]() 器官血流量 上述 ![]() 附表为一个正常人(以体重70千克计)在静息时和各种不同强度运动时(已持续运动10分钟)体循环各主要器官的血流量。运动强度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的氧耗量来表示。 ![]()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机体静息时,肝、肾的血流量较多,肌肉的血流量较少;随着运动的加强,前者明显减少,后者则急剧增加;脑循环的血流量保持恒定,冠状循环有明显增加;皮肤血流量也相应增加,但在最强运动时反而减少。心输出量是各器官血流量的总和,随着运动加强而相应增加。由此可见,体循环各器官血流量在不同强度运动时,有增有减,这些变化是由于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作用造成的(见血压)。 器官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器官血流量同血压一样,受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此外,某些器官血流量还受其内在机制的调节,这在肾脏表现得特别明显。当动脉压处于80~180mmHg之间时,肾血流量保持恒定,当低于80mmHg时血流量减少,高于180mmHg时则血流量增加。在一定血压范围内血流量能够恒定,有赖于器官的自身调节。即使在完全切除神经支配或移植的肾脏,甚至在人工灌流的离体肾脏,都可见到这种情况。说明这时肾血流量的恒定,并非来自外来神经或全身性体液因素的调节,而是由于该器官内部机制的作用。这自身调节主要是来自肾皮质小动脉管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即当动脉压升高时,血管壁受到较大的牵张刺激,于是平滑肌紧张性收缩加强,从而使管径缩小,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量相应减少;反之,动脉压下降时,小动脉管平滑肌松弛,阻力减少,血流量增加。这称为血流量自身调节的肌源学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局部的舒血管物质和血管外的组织间液压力等,也参预起着一定的作用。 血流速度 通常以平均线速度来表示,以mm/s(毫升/秒)为单位。指某一质粒(如红细胞)在血管中沿着直线流过的平均速度,不管心缩或心舒时流速的差异如何。血流平均线速度(V)与血流量(Q)成正比,而与血管横断面的总面积(A)成反比: ![]() 动脉血流速度随着心缩和心舒而波动,心室收缩时血流加快,舒张时血流变慢。例如,马的颈动脉血流速度,心缩时约为520mm/s,心舒时约为150mm/s,差异很大。这种波动幅度在小动脉管即逐渐变小,到了毛细血管,流速的波动即不明显,静脉的血流则始终表现均匀。在接近心脏的腔静脉血流,由于受到房内压变动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波动的幅度很小。 循环时 血流中某一质粒经体循环和肺循环流过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总循环时;如只经过肺循环一周,则其所需时间称为肺循环时。在人体,总循环时约为23秒,肺循环时约为11秒。循环时可因血流速度加快而缩短,如肌肉运动时或注射肾上腺素后,循环时可明显缩短。病理情况下,循环时也有大的改变,如患甲状腺机能亢进或贫血者,以及心肌衰竭时,循环时将延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