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配位键 |
释义 | peiweijian 配位键(卷名:化学) coordination bond 一种共价键,成键的两原子间共享的两个电子不是由两原子各提供一个,而是来自一个原子。例如,氨和三氟化硼可以形成配位化合物: ![]() 配位键是极性键,电子总是偏向一方,根据极性的强弱,或接近离子键,或接近极性共价键。在一些配合物中,除配体向受体提供电子形成普通配位键外,受体的电子也向配体转移形成反馈配键,例如Ni(CO)4中CO中碳上的孤对电子向镍原子配位形成σ配位键,镍原子的d电子则反过来流向CO的空π*反键轨道,形成四电子三中心d-pπ键,就是反馈配键,非金属配位化合物中也可能存在这种键。配位键可用以下三种理论来解释: 价键理论 是由L.C.鲍林发展起来的。价键理论认为配体上的电子进入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例如,钴(Ⅲ)的配合物可用图 1表示。 ![]() 这个理论解释了配合物的立体化学和磁性质,但没有考虑激发态,也不能说明配合物的光谱等性质(见外轨配合物和内轨配合物)。 晶体场理论 将配体看作点电荷或偶极子,来考虑配体产生的静电场对中心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的影响。例如,把中心原子引入位于正八面体六个顶角上的六个配体中,原来五重简并的d轨道就分裂成一组二重简并的 ![]() ![]() ![]() ![]() ![]() 晶体场理论较合理地解释了配合物的磁性质和电子光谱,是研究配位化学最重要的理论。由于只考虑中心原子的电子结构,没有考虑配体的结构,不适用于烯烃配合物和零价金属配合物。 分子轨道理论 假定电子是在分子轨道中运动,应用群论或根据成键的基本原则(对称性原则,能量相近原则和最大重叠原则)就可得出分子轨道能级图。再把电子从能量最低的分子轨道开始按照泡利原理逐一填入,即得分子的电子组态。分子轨道可以近似地用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成。分子轨道可以分为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分子的键合程度取决于分子中成键电子数与反键电子数之差。分子轨道理论更全面地讨论了配合物的结构,但计算工作量很大,常不得不引进各种不同程度的近似。 参考书目 戴安邦主编:《配位化学》(无机化学丛书),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