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适应
释义 shiying
适应(卷名:教育)
adaptation
  个人达到和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过程和结果。适应良好的人对所处环境怀有满意和有效能的心理状态。
  适应一词来自生物学,是指生物体的构造、形态、机能向着更适合于自然环境条件的方向的变化过程。人的适应也包括顺从环境这个方面,但主要的是人面对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恰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圆满而出色地处理问题,以求达到一种与之融洽的关系。适应作为人满足需要的、积极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要顺从他所处的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且要认识所处的环境,作出科学判断,并按照客观的规律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改变这些客观条件、创造出新事物一类的创造活动。所以,人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适应。适应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个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持续或由不和谐到和谐总是在活动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也许是改变环境,也许是二者均加以改变。个人的适应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不断成长、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要引导儿童善于适应环境,还要教会儿童通过改变环境创造条件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适应与需要   个人和环境的和谐程度取决于环境条件与个人需要的关系,二者适合,人就感到满意,说明适应良好。所以适应过程就是处理需要的过程。人的需要的满足或目标的达到,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愿望,这有赖于客观条件的具备与人的行动的合理性。这就要求个人不断地调节自己的需要或行动方式,否则就会遇到挫折或感到烦恼。这种不断地调节就是适应过程,也就是个人和环境达到和谐的过程。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认为,个人的需要,大部分取决于社会的因素。一个在生长中的儿童,由于他所隶属的许多大大小小的社交团体的影响而改变了他的需要,或产生一些新的需要。人的高级需要在人的社会生活及人格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在一部分有社会主义觉悟者大脑中的反映。人们有了崇高的理想,就不仅能更好地建立新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且能为改造环境而努力奋斗。
  儿童的适应能力是在不断地适应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依据心理学的研究,在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儿童可以成长为积极适应者。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等人认为,积极适应者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自承:肯定自己,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对社会是有贡献的人。②自制:能够独立自主,不受环境条件的束缚;遭到打击、压抑、挫折时,内心世界仍然十分宁静和乐观。③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待人和蔼可亲,克己耐心,对同伴有同情心。④助人为乐:帮助他人时感到无比幸福,他的爱超越了自身、家庭,而指向整个人类。⑤创造性:以创造性的方式观察与对待一切。
  适应不良   一般也叫挫折,这是一种满足需要的活动受阻或中断时的状态;人在产生挫折的情境中,大多会产生不愉快或苦恼的情绪。一个人屡遭挫折,往往会产生悲观、忧虑,对人不信任,缺乏自信等心理状态,而且容易引起躲避困难、回避现实、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等表现。适应不良儿童会感到自卑、无助和内疚,常为自己担忧,而长期的忧虑会对学习和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有的研究者认为,对于熟悉和简单的学习任务,忧虑儿童的成绩常等同或超过无忧虑儿童,但对新颖和复杂的学习任务,忧虑儿童的学习效率则较差,这可能是被自我防卫所分心的缘故。
  挫折产生的原因,有时是环境的因素,如缺乏条件、损失、阻碍等;有时是个人主观的因素,如奢望、良心谴责、能力欠缺等。经受和处理挫折的能力称之为挫折耐力。这种对挫折的耐力是有个别差异的。挫折耐力强者,一种是饱经风霜善于适应的过来人,一种是从小接受了处理挫折教养的人。挫折耐力弱者,一种是少经挫折、过度受人溺爱的人,一种是经历强烈的挫折过多,因而不能处理挫折的人。挫折耐力,可以通过意志教育来培养。教育者的任务,不仅要教导学生懂得一个人具有耐力的必要性,还应当创设一些克服困难的情境,让他们有经受挫折锻炼的机会。
  消除和处理挫折的方法很多,最直接是排除障碍使需要得到满足。希腊政治家德摩斯梯尼由于声音微弱等缺点不能讲演,经过刻苦锻炼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和政治家。这是用个人行动克服障碍消除挫折的典型事例。当个人无法消除障碍时,往往也会寻求其他途径达到目标。比如一个人想成为科学家,希望上大学,但是由于年龄大,工作需要与家庭负担等原因不能通过升学达到目标,他就通过自学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当一种需要无法实现时,便用其他需要来替代,以求间接的满足。这种用间接的方法以减轻紧张,满足成就需要也是可行的。当人们的挫折是由于无法实现的奢望造成的时候,唯一的方法是通过别人的劝告或自我分析来调整自己的需要。
  当一个人用合理方法无法实现满足需要的目标时,常采取迂回的方法对引起挫折或忧虑的情境做出反应,消除内部的冲突或紧张,维护自尊心,求得需要的间接满足,这称作适应机制或心理自卫机制。适应机制有许多表现方式,在儿童身上经常可以看到的有自我逃避、自我防御、攻击等。自我逃避的表现有:孤立,尽量避免同引起挫折的人或事接触;抗拒,即以摆脱与现实接触的方式表示反抗;昼梦,即在幻想中求得需要的满足;以及倒退行为与压抑等。自我防御的表现有:理由化,即找出牵强的失败原因或把责任推给别人;代偿,即以能达到的目标代替原来的目标,如功课不好的儿童专攻体育,以便获得成功,求得老师同学的注意;攻击,即借攻击外界的人和物,以消除来自挫折的紧张,如考试不及格抱怨教师教得不好;以及忌妒、迁怒等。使用心理自卫机制可以减轻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有时候是不由己的或难以避免的。但过多地依赖这些方法也会引起不适应的情况或病态心理。
  如何对待适应不良的儿童,促进和引导他们顺利地适应生活,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解决这个问题,一般认为:首先,要了解儿童造成适应不良的原因,把暂时的挫折状态和个性失调加以区分。暂时的挫折经过耐心的疏导和帮助,紧张情绪是较易消除的。由于童年的不幸或长期的挫折造成的个性失调,如不幸遭遇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创伤、 个性孤僻、 执拗等,要经过长期或专门治疗才能转变。其次,改变客观环境是教育适应不良儿童的有效方法。例如,给一些由于挫折而犯错误的儿童创造一种情境,使他感到集体的温暖,受到集体成员的尊重。这样,即使有严重过失的儿童也是可以转变的。第三,要把适应不良的儿童看成是需要帮助的人。对他们的对抗、攻击行为要有容忍态度,厌恶或一味地惩罚,只会加深他们的挫折感,不能收到教育的预期效果。第四,培养挫折耐力和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参考书目
 〔日〕大桥正夫编, 钟启泉译:《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0。
 〔美〕J.M.索里、 C.W.特尔福德著,高觉敷等译:《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