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粘孢子虫纲 |
释义 | nianbaozichong gang 粘孢子虫纲(卷名:生物学) Myxosporidia 原生动物门粘体动物亚门的1纲,通称粘孢子虫。世界已知约1100种,中国发现约500种。除10种左右寄生于两栖类和爬虫类外,绝大多数寄生于鱼类。体小。在发育过程中产生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孢子(图1), ![]() 粘孢子虫的生活史还不完全清楚。对整个生活周期中核的变化、感染方法以及有无中间寄主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争论。一般认为,成熟的孢子从病鱼体中落入水底或悬浮在水中,被别的鱼吞食,或因接触而粘附在鱼的体表或鳃上后,放出极丝,壳瓣打开,里面的孢原质成为变形虫状体,用伪足移动,经过肠粘膜进入微血管,然后随血液流到适宜寄生的部位定居并生长发育,这时的虫体称为滋养体,是粘孢子虫在寄主体中生活的主要形式。 滋养体继续发育,胞核反复多次分裂,形成几个孢母体(sporonts)。孢母体继续生长发育,其胞核也进行几次分裂,形成6~18个子核,最后形成孢子。滋养体继续生长,形成的孢子数目也随之增多。在滋养体周围的寄主组织,因不断受刺激而发生退化和改变,产生一层膜将滋养体包围,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粘孢子虫孢囊。寄生在鱼的体表或鳃上的粘孢子虫,其孢囊最后可被成熟孢子挤破,孢子直接散落水中,重新侵入其他鱼体,开始重复它的生活史(图2)。 ![]() 粘孢子虫可侵袭鱼的体内、外各种器官和组织,每一种粘孢子虫在寄主中有它的寄生部位。在淡水鱼类中,鳃、肠和胆囊是最常被侵袭的器官;海洋鱼类的胆囊和膀胱往往寄生1种或多种粘孢子虫。 当寄生虫集中寄生在鳃、鳍或皮肤时,所引起的变化是明显的,通常出现白色的小孢囊,肉眼可看到(图3)。 ![]() 粘孢子纲下分双壳目(Bivalvulida)和多壳目(Mul-tivalvulida)两目。 粘孢子虫常引起鱼类发生种种严重的流行病。在北美、欧洲和日本流行着一种鲑鳟鱼类打转病,这是由脑粘体虫引起的。这种病的流行使鲑鳟鱼大量死亡。 在中国各养鱼地区,也流行着种种粘孢子虫病,其中有与鲑鳟鱼打转病相类似的白鲢疯狂病,其病原体是鲢碘孢虫,它侵入白鲢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使病鱼体瘦,尾巴上翘,上下打转,不久即死亡。此病主要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区以及江苏、湖北、湖南等省。饼形碘泡虫病危害草鱼,其病原体是饼型碘泡虫,常大量侵袭草鱼苗的内脏组织和鳃,主要是肠道,严重危害草鱼苗的生产。这种病在中国以广东最为严重。流行于广东和广西的“埋坎病”,其主要病原体是野鲤碘泡虫。常出现在鲤、鲫鱼皮肤上的鲮单极虫,往往使全身布满白色点状或块状孢囊,严重影响鱼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死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