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荻生徂徕
释义 Disheng Culai
荻生徂徕(卷名:哲学)
Sorai Ogyu (1666~1728)
  日本德川时代中期的哲学家,古学派之一的萱园学派(又称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本姓物部,名双松,字茂卿,号徂徕(徂徕)、萱园,通称总右卫门。生于武藏国半岛郡江户城(今东京)。家贫, 5岁时自学汉文,后来研究儒学、军事学等。初时信奉朱子学,50岁后受中国明朝文人李攀龙(1514~1570)和王世贞 (1526~1590)的古文辞学影响,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开始批判宋学,并在日本开拓、推广古文辞学。他的学说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曾经风靡日本,后来对日本的国学和水户学等产生了很大影响。
  徂徕学识渊博,著述很多。他的思想核心是关于“道”的见解。他把中国古代自尧帝到周公施政的社会看作是理想社会,主张复古。他认为,孔子讲的“道”就是“先王之道”,“先王”指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 7个圣人,“先王之道”是他们创造出来的,所以“先王之道” 又叫做 “圣人之道”。“先王之道”也就是安天下的“道”。体现“先王之道”的是“物”。所谓“物”,指的是礼、乐、刑、政。离开礼、乐、刑、政,就无所谓“道”。为了安天下,为政者本人的道德修养是根本,而这种道德修养必须出于安天下的心愿,这就是仁。“先王之道” 以仁为主。 中国的六经记载了“先王之道”,所以学习“先王之道”的方法是直接钻研六经;而要正确地理解六经,必须通晓汉语古文辞,弄清楚“先王”施政时的种种事实。学问之道,以信圣人为先。宋儒不懂古文辞义,用当时的辞义去解释六经,牵强附会,杜撰出“先王”、孔子所没有的,不符合“先王之道”的性理学。“理”是无形的,因而是没有准则的;“天理人欲”之说也没有准则。“先王”之教,以“物”不以“理”。宋儒认为人的气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其实气质是先天的本性,绝非人力所能改变;一般人通过学习可以成为仁人,但是不可能成为圣人。
  另一方面,徂徕主张顺天命,并且认为天和圣人之心都是不可知的;为了统治人民而祭祖、向鬼神问卜也是必需的。租徕思想上的矛盾,反映了德川时代朱子学以至整个儒学思想体系开始分崩离析的状况。但是,他声称“道”──文物制度可以由圣人创造,否定了宋儒关于“道”自然地与天地共存的传统观念,区别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不同规律,这一点在当时的日本具有重大的意义。他的整个学说,是日本儒学史上罕见的、具有创造性的思想体系。它出现在日本封建思维方式开始让位于近代思维方式的历史转折时期,虽然以古学为名,实际上却蕴藏着日本近代思想的一些萌芽,成为日本近代思想的一个出发点。
  徂徕对中国的音乐、明律、度量衡、汉诗文等都有研究,并且取得了成就。
  清嘉庆十四年(1809),徂徕的《〈论语〉徵》、《〈大学〉解》、《〈中庸〉解》与蟹养斋的《非徂徕学》传入中国。1836年钱泳又把徂徕所著的《辨道》、《辨名》编成文集, 附以自序和 “日本国徂徕先生小传”,在中国出版。徂徕的学术思想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学者如刘宝楠、戴望、俞樾、李慈铭等人的推崇。徂徕的主要著作还有:《学则》、《政谈》等。
  参考书目
 尾藤正英:《日本の名著》第16卷《荻生徂徕》,中央公論社,東京,197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