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汉民 |
释义 | Hu Hanmin 胡汉民(1879~1936)(卷名:中国历史) ![]() 1924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胡汉民在形势的推动和孙中山的说服帮助下,也表示赞同,被选为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9月,孙中山率北伐军到韶关,由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兼任广东省省长。这时陈廉伯策动商团叛乱,胡汉民先是主张“委曲迁就”,后竟认为平叛有错。1925年 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胡汉民约集孙科、邓泽如、胡毅生等人商议排斥共产党人,诋毁国民党左派。8月,廖仲恺遭暗杀,胡汉民被认为有重大嫌疑,一度受拘留,随后赴苏联。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胡汉民赶往南京,与蒋介石合作,参与反共清党。一度主持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和南京政府工作。随后任立法院院长等要职。1928年1月与孙科、伍朝枢到英、德等国考察政治、经济。回国后协助制订旨在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制度和使国民党南京政府合法化的《中国国民党训政大纲》、《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等文件。1931年 2月,同蒋介石发生了激烈的权力之争,被蒋扣留,囚禁于南京汤山。拥胡派在广州成立政府,与蒋介石南京政府对抗,逼迫蒋释放胡汉民。至“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双方才被迫在上海举行和谈。1933年2月,胡汉民在香港出版《三民主义月刊》,著文宣传自己的政见,揭露蒋介石是“新兴军阀”,“南京统治,只是反动的军阀统治”。在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时,他打起抗日反蒋旗号,但在反共问题上,仍与蒋介石一致。1934年4月,宋庆龄等公布《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胡汉民也签了名。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胡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1936年5月12日在广州病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