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资本主义计划化理论
释义 zibenzhuyi jihuɑhuɑ lilun
资本主义计划化理论(卷名:经济学)
theories of the planning of capitalist economy
  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有关国家经济计划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学说。资本主义经济计划化一般被认为是政策性的,迄今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而且其中争论也特别多。
  计划化的含义  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多数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可能而且实际上已经制定并实行经济计划,所以“资本主义计划化”被看成是“有计划的资本主义”、“有调节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或“需求管理”,或“经济发展战略”的同义语。另外一些人则提出“计划化”等于“社会主义”的论点。在这些人中间,有些是赞同“资本主义计划化”的,认为它能使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有些人则站在反对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加以反对,他们认为它只能带来不幸的结果,使资本主义经济的优点不再存在。“资本主义计划化”一词,如今在西方已经被广泛使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也把资本主义计划化列为重要内容之一。
  计划化的表现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计划化表现在:①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财政预算既是指令性的,通常也有要实现的目标和具体指标,而且涉及的领域不仅是财政收支,还包括许多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问题,财政预算的范围也日趋广泛。所以年度财政预算被认为是一种“计划文件”。②“经济预算”的编制。近年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断强调要编制每年的“经济预算”,其核心是每年估计出以一定意义的“充分就业”为依据的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同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差,并根据这个差额来编制下一期的发展计划。“经济预算”问题的提出及其编制,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计划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在资本主义计划化工作中,关于政府干预的深度和广度历来是有争论的。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计划化的深度广度愈大,政府干预的程度就愈大。尤其是涉及国有化政策问题时,争论更加激烈。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常把资本主义国有化与资本主义计划化相提并论,即认为,国有化工业能直接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便于实施某种计划,易于贯彻某些计划指标。但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国有化不等于计划化,有国有化而无计划化或有计划化而无国有化,都是不乏例证的。
  计划化的内容  一般认为应当包含下列因素:①计划应当以一国的现有的资源为基础,在制订计划以前,应当对本国目前和未来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进行仔细的调查与研究,然后根据资源情况制定计划。②计划所规定的最终指标或目标,应当是可以达到的。③计划中所规定的政策手段应当是可行的,这样才能够利用现有的资源达到最终的目标。
  计划化理论  实践先于理论  作为一种较为系统的经济学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实施经济计划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和充实的。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资本主义计划化工作的实践先于理论,这在法国尤其明显。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法国就实行了经济计划化,这项工作一般被认为是有成效的。法国经济学家有关资本主义计划化方面的论述,也受到较大的重视。法国的“计划”通常称为“指示性计划”,因为它们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各种调节手段和奖惩措施,引导企业和劳动者按照“指示”去做。从计划的过程来说,法国政府所设立的中央计划委员会,专门制定计划程序,调整计划内部的矛盾,起一种所谓“催化剂”的作用。此外还有几十个“现代化委员会”,由工商界代表、工会和农会的领导人、政府官员、专家教授等参加,这些委员会约有4/5集中注意本行业的问题,称“垂直委员会”;其余集中注意跨部门、跨地区的问题,研究劳动资源和生产效率、地区协调,以及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等,称“水平委员会”。法国经济学界中有不少人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计划的制定、执行和经验总结工作,他们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有关计划化的较为系统的理论。相形之下,其他西方国家无论在经济计划化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落后于法国。美国经济学界对计划化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纯理论探讨阶段,或者主要根据西欧国家的经验来进行分析。
  经济学的研究  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资本主义计划化理论既被看成是一种多科性的、边缘的学科,也被当做一种资本主义经济的管理艺术。它研究的对象,虽然主要是经济活动,但也涉及政治、社会、哲学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总的说来,它的内容和范围尚未定型,至今仍正在形成和不断演变中。
  这门学科研究的首要问题,是计划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或工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中,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问题交织在一起,同时还有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信任危机、结构危机、生态危机等等并发症。这样,问题就变得极其复杂,计划也很难制定。计划化理论必须设法解决计划目标及其先后缓急的安排问题,以及分析计划手段或工具的主从作用及其时效。在这个领域内,计划化理论研究者分歧很大,但目前总的趋向是,认为计划化应当既是多目标的,也是多手段的。这是因为,为了缓和国家内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政府的经济计划不能不是多目标性的。而这种多目标的经济计划实际上是计划化理论方面的一种妥协,即政府只有广泛采纳在计划目标的先后缓急问题上持各种不同观点的经济学家的主张,才能制定出一种比较可行的经济计划。
  目前,在计划化理论中,关于经济计划目标的最简单的提法是“稳定增长”,或“充分就业而无通货膨胀”,或“繁荣而较少波动”。如果加以分列,一般可列为六项:即①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物价稳定;④对外平衡;⑤分配公平;⑥效率提高。这些目标之间,存在所谓交替关系,即必须在这一项目标上稍作牺牲,以便在另一项目标上多实现一些。例如,要想在物价稳定方面多得一些(指减少一些通货膨胀),就要让失业稍严重一些。多种目标的兼顾,是指应当尽可能地在计划中同时实现这六项目标。计划化理论研究者认为,最佳的妥协是让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至于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则又归结为价值判断问题。
  至于计划手段或工具,情况也与此类似。有关计划化的愈来愈多的著述,讨论所谓“一揽子计划”,或经济政策的“搭配”。其中既包括凯恩斯学派的处方,也有货币学派的处方,还有供给学派的建议;既有需求与供给的管理,又有针对劳资关系的社会政策(或某种形式的“社会契约”)。计划化理论的研究者和资产阶级政府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计划的多目标性的要求。
  在计划手段或工具的搭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手段或工具可能是彼此对立的。例如,既有膨胀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减税),同时又搭配紧缩银根的金融政策(主要是压缩货币供应量或提高利率)。按照计划化理论,由于政策的时效不同,政策发生作用的范围之间,两种对立的政策或计划手段,似乎彼此并不冲突,其作用不会抵消,反而会相辅相成,作用更大。在这里,计划化理论研究者强调这样一种哲学观点,即总体各部分之和大于总体,他们自称正是根据这样的哲学观点来设计政策搭配的。
  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计划化理论抹煞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并指望通过资产阶级政府的计划调节来实现资本主义的稳定和繁荣。但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资本主义计划化问题时,所提出的某些看法(如各种计划目标、各种计划手段之间的矛盾、信息对于计划制定的重要性等),以及所采取的某些方法(如运用经济计量方法),仍有可供参考之处。
  参考书目
 R.K.特纳、C.科利斯著,林毅夫译:《计划经济学》,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R.K.Turner and C. Collis,The Economics of Planning,Macmillan,London,1977.)
 G.M.Heal,The Theory of Economic Planning,North-Holland Pub.Co.,Amsterdam,1973.
 W.Leontief,ed.,Structure,System and Economic Policy, in Proceeding of Section F,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Lancaster,1-8 Sept.,1976, Th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7.
 D.C.Mueller,e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Conn.,198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