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石学
释义 jinshixue
金石学(卷名:考古学)
Studies of Bronzes and Stones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近似于欧洲的铭刻学。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希图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形成于北宋时期,曾巩的《金石录》(其书不传)最早使用“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王昶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命名。宋代以来的金石学著作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资料,有的著作还曾记录一些器物的图像,判明它们的名称和用途。但不足之处是,未曾进行形制、花纹的深入分析,也没有进行断代研究,因而未能发展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近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以后,仍有一些学者对非科学发掘所得的铭刻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但这种研究已逐渐演化为考古学的组成部分,因而金石学作为独立的学问已不复存在。
  宋代以前的研究  随着古文经书在西汉初期的重新出现,即有人研究辨识当时已不通行的“古文”。汉宣帝时,“好古文字”的张敞,曾考释过美阳(今陕西武功)发现的尸臣鼎。许慎撰《说文解字》,注意收录郡国山川所出鼎彝等“前代之古文”。晋太康二年 (281)汲郡人盗发魏国古冢,出土大批竹简,经荀勗、束皙等人整理,编次为《纪年》、《周书》和《穆天子传》等十几种佚书。荀勗还曾根据文物资料考订古代的尺度。唐代初期,石鼓(见石鼓文)在凤翔出土,当时学者和书家多有称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对各地古代城址、陵墓、寺庙、碑碣及其他史迹也有记述,至今对考古调查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宋代以前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尚少,基本上没有专门著作问世。
  宋代的金石学  经过唐末和五代的割据、混乱之后,宋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建立严格的纲常伦理,大力奖励经学,试图恢复礼制。于是朝廷及士大夫均热衷于古代礼乐器物的蒐集、整理与研究。同时,历史学、古文字学和书学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对新资料的进一步追求;而唐代以来墨拓术和印刷术的发达,为金石文字的流传提供了方便条件,也促进了金石学的形成和发展。
  据记载,对宋代金石学有开创之功的是宋仁宗时的刘敞。他首先将家藏的11件古器,使人模其铭文,绘其图像,刻之于石,命名为《先秦古器图碑》(已佚);又在《先秦古器记》中提出古器的研究方法,即“礼家明其制度,小学正其文字,谱牒次其世谥”。现存年代最早且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是成书于元祐七年(1092)的吕大临所撰《考古图》。该书及约30年后成书的《宣和博古图》,充分反映了宋代古器物研究所达到的水平。两书不仅比较准确地摹录所收器物的图像、铭文,记录它们的尺寸、容量和重量,进行一定的考证,而且尽可能注明器物的收藏地和出土地。《宣和博古图》还在图旁标注“依元样制”或“缩小样制”,即图像的大概比例,对铜器的分类和定名也有不少贡献。后来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厚之的《钟鼎款识》、王俅的《啸堂集古录》等则仅摹写铭文和释文,或略加考证,属铭刻集录性质。石刻方面,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二书系年;王象之《舆地碑记目》、陈思《宝刻丛编》二书系地;《宝刻类编》则按人物分类。 内容大都限于目录和跋尾两项。 洪适的《隶释》、《隶续》二书,则具录石刻全文。其他方面,除钱币有洪遵《泉志》等书传世,玺印有若干谱录留存外,铜镜、玉器、画像石和砖瓦等物虽有个别著录,但为数极少,在当时的研究中不占显著位置。总的说来,宋代的金石学已经相当兴盛,作出了许多值得珍视的成绩。
  元明两代的金石学  元明两代,金石学少有成就。较突出的是元初入仕中国的色目人葛逻禄迺贤,他曾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些地方多方搜求古刻名碑,并注意考察古代的城郭、宫苑、寺观、陵墓等遗迹,后根据其实地考察所作记录,参验文献记载撰成《河朔访古记》一书,突破了一般金石学家闭门考证铭刻的学风。元朱德润《古玉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专录玉器的著作。明曹昭《格古要论》则是有关文物鉴赏的早期著作。石刻方面,元潘昂霄《金石例》开碑志义例研究之先;明陶宗仪《古刻丛钞》、都穆《金薤琳琅》具录全文,赵崡《石墨镌华》存目并附跋尾。
  清代以来的金石学  清代是金石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但乾隆以前尚不发达,研究偏重于石刻,主要有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石经考》及朱彝尊、万斯同等人的著述。 乾隆年间 “御纂”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和《乙编》四书,摹仿《宣和博古图》的体例,收录清宫所藏铜器总计达4000余件,对古器物研究的复兴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由于乾嘉学派的影响,金石学大为发展。清代金石学家的特点是精于鉴别,详于考订,研究范围较广,并且有一些集成性和综合性的工作。蒐集的铜器铭文、碑刻、钱币及玺印等铭刻资料更加丰富,考释文字的水平已有显著提高。玉器、镜鉴、兵符和砖瓦、封泥等,也都开始专门研究。据容媛所辑《金石书录目》统计,现存金石学著作中,北宋至乾隆以前700年间仅有67种(其中宋人著作22种),而乾隆以后约200年间却有906种之多,可见其发展之盛。
  铜器和金文研究方面,钱坫最早将其多年搜集的商周秦汉铜器摹绘图像、铭文并加考释,编撰为《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又有程瑶田从出土实物出发,对照《考工记》及有关记载,作《考工创物小记》以探讨古代车制和钟磬、戈戟等制度,当时注意搜集铜器和器铭拓本的学者颇多,而以阮元收藏最丰,后由朱为弼协助编录为《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着重收录铭文摹本、释文及考证,其体例与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相仿。此后,著录之书分为两类:一类附有图像,如曹载奎《怀米山房吉金图》、刘喜海《长安获古编》、吴云《两罍轩彝器图释》、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吴大澂《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端方《陶斋吉金录》及《续录》;一类仅收铭文,如刘喜海《清爱堂家藏彝器款识法帖》、吴荣光《筠清馆金文》、徐同柏《从古堂款识学》,而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吴大澂《愙斋集古录》、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三书最为赅备,收器均在千件以上,内容丰富,摹写精善。根据金文资料或兼及其他铭刻的古文字著作,则有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和《字说》,孙诒让《古籀拾遗》和《古籀余论》等书。
  石刻著作为数甚多。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目录》及《跋尾》、武亿《金石三跋》及《金石续跋》、严可均《铁桥金石跋》等考订均较精审;孙星衍、邢澍合撰《寰宇访碑录》则按地区详举历代石刻的目录计8000余种;清末有吴式芬《捃古录》、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端方《陶斋藏石记》,著录所藏金石拓本已达一两万种。王昶《金石萃编》和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则为集成性资料汇编,所收均以碑刻为主,仅有少量铜器和其他铭刻,除照录全文外,又注明尺寸、藏地,并附各家题跋和编者按语。断代和分地的石刻著作较重要的有:翁方纲《两汉金石记》和《粤东金石略》,毕源《中州金石记》、《关中金石记》,阮元《两浙金石志》,以及毕、阮合撰的《山左金石志》等。专究某一名碑者更不胜枚举。墓志、造像、题名和画像石的研究已有专书问世。有人还注意到海外的资料,如刘喜海《海东金石苑》、傅云龙《日本金石志》。叶昌炽所著《语石》对历代石刻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是难得的通论性著作。
  其他方面的重要著作,钱币有李佐贤《古泉汇》,著录历代钱币6000枚;玺印有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著录历代玺印上万方;玉器有吴大澂《古玉图考》,对古玉的名称和用途进行考订。
  综合性著作,古器物图谱类有冯云鹏、冯云鹓同辑《金石索》,内容包括铜器、钱币、玺印、镜鉴、石刻和砖瓦等方面,反映清代金石学研究范围之广。吴大澂的《权衡度量实验考》一书,根据古代玉器、钱币、度量衡器和记量铜器的实测,推算古代尺度和衡制的量值,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清末民初,金石学的研究范围更为扩大,不仅包括新发现的甲骨、简牍,而且及于明器和各种杂器,不再限于文字,罗振玉和王国维是当时集大成的学者,均有多种著述。马衡所著《中国金石学概要》,则对金石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参考书目
 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1977。
 朱剑心:《金石学》,文物出版社,1981。
 刘节:中国金石学绪言,《图书季刊》1卷2期,193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5 1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