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计量法 |
释义 | jiliɑngfɑ 计量法(卷名:法学) metrological law 调整计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在于统一国家的计量单位制度,保证全国的量值准确可靠,即在一定准确度内对同一物体在不同地点进行测量,要求其测量结果一致。 计量在中国历史上称为度量衡。随着社会生产、交换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计量已远远超出尺、斗、秤的范围,从原始的布手知尺、掬手为升、取权定量、滴水记时、迈步算亩,逐步演变和发展为长度、温度、力学、电磁学、光学、声学、化学、无线电、放射性、时间频率等多种计量专业,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计量学,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法定的形式统一计量单位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准确度建立计量基准和标准,并用以核准测量工具,实现对全国测量业务的国家监督。 国家计量基准是复现和保存计量单位,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准确度的计量器具或物质,经国家鉴定和批准后作为统一全国量值的最高依据。中国的“千克(公斤)”的基准为存放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第60号(国际编号)铂铱合金砝码;“秒”的基准为存放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第3号铯原子钟。 计量具有统一性、准确性和法制性。统一是目的,准确是基础,法制是手段。从技术方面来说,计量属于生产力范畴,但从行政监督的职能来看,计量又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国家对计量工作必须作出明文规定,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加以确认和保障,要求在生产活动、商品交换、科学文化等一切领域,认真遵守,严格执行,必要时实行强制管理。 中国计量立法的沿革 中国计量立法历史悠久,古籍记载很多。《虞书·舜典》说,“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礼记·明堂位》说,“周公六年,颁度量,而天下大服。”《论语·尧曰》说,“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周礼》说,“巡而考之,犯禁者举而罚之,市中成贾,必以量度。”秦自商鞅为政,行“平斗桶、权衡、丈尺”之法。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立即颁布诏书,“法度量,则不一,嫌疑者,皆明一之”,以法律形式将秦国的度量衡制度推行于天下,并实行定期一年的检定制度,“仲秋之月,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桶”。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效律》(见睡虎地秦简)中还规定允许误差范围,超过者要罚以铠甲和盾牌。湖北出土的西汉婴家竹衡杆,上面墨书《黄律》,规定如使用不合格的衡器,要罚十天劳役。从《汉书·律历志》看出,秦、汉时期中国度量衡在技术和法制管理方面,已达到规范化的程度。 魏晋、南北朝度量衡制度混乱,单位量值急剧增大,长度增大3/10,质量和容量增大1~3倍,“百姓嗟怨,闻于朝野”。隋、唐统一,设太府寺主管度量衡,规定每年八月校正斛斗称度,加盖署印方准使用,违反者处以杖刑或笞刑,情节严重的甚至处死。明朝立法也规定,“私造斛称,通商作弊,主管官吏不行察觉,一体究罪。” 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英制、法制、德制纷纷传入。清末重定划一度量衡制度,由巴黎国际计量局用铂铱合金制成的长度和质量原器,运送来华。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于1915年公布《权度法》,设营造尺库平制和万国权度公制。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度量衡法》,确定公制为标准制,市制为辅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国际单位制为基本计量制度。 外国计量立法及国际计量组织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将计量制度赋以一定的法律形式。南斯拉夫、美国、英国、苏联等国的宪法中,都有关于计量的规定。意大利、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都颁布了计量法。 国际上现在主要有两个计量组织,一是国际米制公约组织,常设机构为国际计量局;一是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常设机构为国际法制计量局。有关计量科学技术方面的工作,如国际比对、单位制等,由国际计量局进行;有关计量法制方面的工作,由国际法制计量局进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计量法制方面的国际建议。1975年颁布的《计量法》,是该组织批准的第一个国际性文件。 法制计量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目前国际上大体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计量立法的范围很广,几乎所有的计量器具,包括相当一部分工业测量仪器,都属于法制计量的内容;一种是美国、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计量立法的范围侧重于人民消费,人身安全、健康,社会经济秩序,环境保护等计量器具,而对大量各类测量仪器,特别是工业、科学研究、国防部门使用的计量器具,大都实行自愿送检的办法,政府计量管理部门不作强制性的法律规定。 国际单位制 简称SI,是在长期通用的米制基础上,经世界科学技术界长期研究制定出来,于1960年经第10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6个国际单位,1971年大会又通过了1个。国际单位制是米制的现代化形式。 以“米、千克(公斤)、秒、 安培、开尔文、坎德拉、摩尔”7个单位作为基本单位,计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光强度和物质的量。在使用摩尔时,物质的量的基本单元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以及其他粒子。此外,还有“弧度、球面度”两个辅助单位。其他单位都由一定的公式,用这7个基本单位和2个辅助单位导出,称为“导出单位”。基本单位、辅助单位、导出单位及其十进倍数与分数单位,构成了一种比米制更为完善的计量单位制。它是世界上公认的先进的单位制,是唯一能取代所有其他计量单位制的国际计量领域的共同语言。 由于国际单位制具有统一性、实用性、科学性、继承性等多方面的优越性,为了避免多种单位制引起的混乱和不必要的换算,以节约人力、物力,世界上已经有60多个国家由政府通过法令或条例宣布逐步采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号召各成员国采用国际单位制。1971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建议各成员国修改本国计量法律,规定自1978年起废除非国际单位制的单位。1970年经互会也通过决定,要求各成员国在计量立法中采用国际单位制。随着国际经济和科技交往的增长,预计20世纪80年代国际单位制将在全世界通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计量立法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计量立法工作,1955年成立国家计量局。1959年国务院发布了《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的计量制度。1977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明确中国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1980年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计量总局联合颁发了《全国厂矿企业计量管理实施办法》。1981年国务院批准由中国国际单位制推行委员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方案《试行)》。上述法规的贯彻执行,获得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促进计量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规定中国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规定市制计量单位,可以使用到1990年,1990年年底以前要完成向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过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