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须弥山石窟
释义 Xumishɑn Shiku
须弥山石窟(卷名:美术)
Xumishan Grottoes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县城西北55公里的六盘山支脉。在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 700米的几处沙岩山坡上开窟,现存132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北周、隋、唐,保存较好的窟有20余个。
  北魏窟龛  第24窟为平面方形中心柱窟,前有明窗。窟内宽、深、高皆4米余,中心柱基座以上造像共3层,下面2层每面1龛,一佛二胁侍,最上一层每面1佛传浮雕,四壁无龛,约开凿于正光(520~525)年间。第32窟略同于第24窟,门外有2力士浮雕,窟内宽、深、高各近10米,中心柱分7层开龛造像。第14窟略同前面,规模较小。第33窟为较大方形窟,窟前原建有类似雨搭的木构(前部已塌毁)。窟室前部宽8.1米,进深约8米,中部高3米。左、右、后三壁之前凿有硕大方柱一周,方柱之间顶部呈覆斗形,方柱各与三壁间隔1米余,此空间平顶,较低矮,形成回廊状。每柱向窟中心一侧开一尖楣浅龛,柱上类梁栿处开间隔不等的龛,三壁凿有较大浅龛,造像多毁。该窟形制在中国石窟中尚属孤例。此期造像稍清秀,衣纹密集,制作较粗糙。
  北周窟龛  北周的洞窟数量多,规模大,造像精,在中国石窟中占有突出地位。现存有造像的第45、46、48、51、67等窟,均为平面方形中心柱窟,中心柱每面只开1龛,成铺者均为一佛二胁侍,四壁开龛,有的一壁三龛。佛像低平肉髻,面相方圆,二肩宽厚,腹部突出。菩萨像服饰华丽,上披天衣,下着长裙,璎珞环身,微侧的双肩和略呈S形的体态给人以生动、亲切之感,已摆脱了前代清秀的程式化表现而趋写实。第45~49等5个窟分2层开在一直立壁面上(其前为圆光寺遗址),同期开凿,未能全部完成。第45、46窟是雕饰最华丽的洞窟,第45窟内宽与进深皆为6米,高4.1米,中心柱每面一龛,为一佛二菩萨,基座雕伎乐天一周,转角处浮雕成象头。左、右、后三壁各3龛,中龛为立佛,前部龛为弥勒像,下方雕供养人一列。顶部浮雕飞天。第46窟略同于第45窟而稍小,中心柱基座除正面被改塑外,其他三面皆为神王像。以上造像多经后世敷泥重妆。第51窟宽26米,进深18米,是已知最大北周洞窟,主要造像高7米余,曾遭地震强烈破坏。窟室正面及左、右壁正中各辟一门,右门外尚存力士像3身。中心柱左、右、后三面各1大龛,雕一佛二菩萨,正面雕须弥座及佛龛而无造像。后壁平直的宝坛上并列3尊坐佛,右壁后方大龛内一坐佛二胁侍菩萨。其余壁面多有隋代补开的中型造像龛。以上北周窟内部均仿木构浮雕为帐架结构、帷幔式龛形。第45、46窟在帷幔龛侧尚有口衔珠璧、璎珞的龙头,装饰繁复。
  唐代窟龛  唐代开窟最多,计有第1、5、 54、62、69、72、79、80、81、82、85、89、105等窟。第105窟在一座俗称桃花洞的山崖上,凿于盛唐前期,规模宏大而形制十分少见。窟分前后室,方形的后室有四面单层开龛的中心柱,左、右壁各开2大龛,造像雕刻技法娴熟,后壁倒塌,壁面中央原可能设门。前室开敞,原建有3开间2层的木构建筑。窟前左右复有上下2小龛,最高处开有大型人字形沟槽,可知原是以第105窟为主的5个洞窟统一建在一个大型木构之下,外观为3重楼阁形,最上一层为山面向前的屋面。第5窟原称景云寺,是一个20米高善跏坐弥勒大像龛,气度恢宏,像前曾建楼阁,俗称大佛楼。盛唐中期中型洞窟较多,多为方形单室,沿三壁设高宝坛,三壁雕三佛并胁侍、天王、力士像。
        


  特点  须弥山石窟有以下主要特点:①洞窟分布地域较广,有些窟室、造像尺度大,雕刻技法成熟,不失为古代大型石窟寺之一。被后世改凿、补刻的现象少,虽经风化,多保留了原刻风貌。②中心柱型洞窟多,在有造像的洞窟中,计北魏有3窟,北周、隋全部为中心柱窟,而唐代第105窟也是窟型庞大、规划严整的中心柱窟,这与当地石质结构松散有关。③北周洞窟集中且有突出的特点。④一些未完成的洞窟,如北朝第37窟,唐第81、85窟,为了解洞窟开凿程序提供了实物依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