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脊竹蝗 |
释义 | huangjizhuhuang 黄脊竹蝗(卷名:农业) Ceracris kiangsu 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Locustidae)。通称竹蝗。成虫、若虫为害 5科25种植物,尤以毛竹(见竹)为甚。大发生时受害竹林如同火烧,新竹受害一次即死,壮竹2~3年内不发新笋。 成虫体绿色,长约33毫米,雄蝗略小。由额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显著的黄色纵纹,越向后越宽。后足腿节黄色,间有黑色斑点,胫节表面黑绿色。卵土黄色,长椭圆形,微弯曲。卵块圆筒形。若虫称跳蝻,体形似成虫,但无翅,共5龄:1龄体长约10毫米,浅黄色,头顶突出如三角形,触角尖端淡黄色,前胸背板后缘不向后突出;2龄体长11~15毫米,黄色,前胸背板后缘如1龄若虫,前后翅芽向后突出较为明显;3龄蝻前胸背板后缘略向体后延伸。翅芽显而易见,前翅芽呈狭长片状。4、5龄蝻前胸背板后缘显著向后延伸,将后胸大部分盖住。3~5龄体长分别为16、22和26毫米,体色均为黑黄色,接近羽化为成虫时翠绿色(见图)。分布于中国湖南、四川、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湖北、江苏、浙江、安徽、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如在湖南,越冬卵于次年5月初开始孵化,5月中旬至6月初为孵化盛期,6月下旬为孵化末期。成虫于7月初开始羽化,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 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延续至10月底。一般产于南坡的卵较产于北坡的孵化早,产于山腰的较产于山顶的早,地被物薄的产卵地较地被物厚的早。跳蝻孵出后,多群聚于小竹及禾本科杂草上,1龄末2龄初开始上竹,起初集中在梢端取食,3龄后渐分散并全上大竹。4龄跳蝻至成虫交配前食量最大,为害最烈,所以宜在3龄前防治。成虫接近交配期常作长距离迁飞,这时发生地区迅速扩大。交配后或成虫、跳蝻在天黑后至次晨朝露未干前甚少活动。每雌产卵可达 6块左右,产卵后成虫即在产卵地附近死亡。卵多产于柴草稀少,土质较松座北向阳的竹山山腰或山窝斜坡上,也有产于山麓的。 天敌有黑卵蜂寄生于蝗卵,寄生蝇寄生于跳蝻、成虫;此外还有豆芫青幼虫、蚂蚁、蜘蛛、食虫虻、螳螂等。螨类寄生于跳蝻及成虫。抱草瘟,病原菌寄生于竹蝗体内。防治方法包括在跳螨孵化前进行人工挖卵,在大多数跳蝻出土但又未上大竹前,于清晨露水未干时进行人工捕打和喷药防治等;跳蝻已上竹后,可采用烟剂熏杀,同时注意保护天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