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行
释义 wuxing
五行(卷名: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原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早期的五行说见于《尚书·洪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的认识,是中国早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萌芽。
  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杂有综合、结合的意思;以土与金、木、水、火相杂,反映出探求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思想,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萌芽。
  春秋末年,晋史墨曾以“水胜火”来预断战争的胜负,到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五行学说进一步体系化而广泛流行起来。
  墨家学派提出了交胜、相丽说。交胜说认为,“五行毋常胜”,水、火、金、木、土之彼此相胜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火多”固可使火熔金,“金多”也可使金灭火,火与金交替相胜,关键在于数量的多少。相丽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之间彼此附丽,互相依存。水贮藏于固体之金,火附丽于可燃之木,恰如麋之藏于林,鱼之附于水,不是前者产生于后者,而只是“惟所利”,即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利于存在的条件。
  荀况批评子思、孟轲“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今存《孟子》书中无五行的名目,但曾以“仁、义、礼、智、圣”五者并举,荀子所评可能指此。
  阴阳家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按照土、木、金、火、水的顺序从始到终、终而复始地转移运行。在运行过程中,“递兴废,胜者用事”。即是说,各个朝代按照既定的周期交替轮换,只有当运的兴盛者才能主事,行使统治权;在“五德转移”的交替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符瑞预示。这种带有天人感应神秘色彩的五行学说,曾为建立封建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西汉董仲舒吸取阴阳家思想,明确提出“五行相生”的观点,著有《五行相生篇》,汉代的《白虎通义·五行篇》也强调五行“转相生,故有终始也”。他们都以此论证天人感应目的论和历史循环论。
  阴阳家的五行学说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被广泛地用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演变法则,甚至成为规定人们行为的规范,在中国古代科学史、政治史、宗教史、伦理学史的广阔领域都发生了深远影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