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反实证主义社会学
释义 fɑnshizhengzhuyi shehuixue
反实证主义社会学(卷名:社会学)
anti-positivist sociology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大陆兴起的一种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在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科学中的机械决定论模式为新发现所冲破,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倾向。一些社会学家抛弃了以整体观和进化观为内容的实证主义模式,试图以个人行动的主观根源说明人的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它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从自然科学中寻找可以运用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提出了从个人的、主观的动机或体验的认识中寻找认识社会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反实证主义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其代表主要有新康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现象学社会学、存在主义社会学、符号互动论和拟剧论等。
  方法论特征  反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哲学思想上继承I.康德和J.G.费希特关于意志高于理性的观点以及A.叔本华、F.W.尼采的唯意志论,在方法论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认为自然科学是探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而社会科学则是说明社会中的个别具体事物的联系,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也没有一般规律。②反对社会唯实论,主张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由个人组成,社会活动由个人行动所决定,个人行动由个人动机、行为规范和价值关系决定。主张社会科学首先要研究个人行为动机与社会规范,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生活看成是一些无个性的社会事实或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③认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应该着重于分析社会整体的因素,找出它的成分,说明整体与成分的关系。在分析各社会有机体时强调作分类研究,说明其个别的功能,反对实证主义把社会学研究归结为只对各种社会现象作整体说明。④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描述性的历史方法说明社会现象,反对在社会科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概括性规律方法。⑤认为考察主体的认识能力是主要的认识方法,而实证主义的所谓客观事实是由主体的认识能力产生的,社会科学知识是主观的和相对的。
  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理论由于研究立场和视角点不同,两者概括的范围也不同,形成两种对立的理论。概括说来,实证主义偏重于主观经验现象的客观事实方面,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反实证主义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象的内在因素方面,具有人文主义倾向。但两者均反对客观唯心主义的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新康德主义社会学  主要指受德国弗莱堡学派的价值哲学影响的由M.韦伯倡导的理解的社会学,受W.狄尔泰生命哲学观点影响的G.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以及在德国精神氛围中发展起来的 A.韦伯的文化社会学和 K.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等。尽管上述几人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如M.韦伯强调社会学应研究决定人们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即动机,齐美尔主张研究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条件和认识论前提──人际互动的“纯粹形式”,A.韦伯和曼海姆试图通过考察文化和知识的生成、内容和功能来解释社会过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反对实证主义的统一科学观,主张在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即人文科学之间做出区分。他们在社会学研究中表达了新康德主义者W.文德尔班、H.李凯尔特等人的价值观点,认为自然科学是关于“是什么”的事实知识,而社会学则是关于“应该是什么”的价值知识。在新康德主义社会学中,价值作为最广义的善,诱发着人们的行为动机,是指引人们行动“应该如此”的普遍性规范原则,在社会行动中起到制定方向的作用。M.韦伯力主社会学通过“理解”隐藏在社会事实背后属人的“主观意义”来认识社会;齐美尔的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即通过社会行动相互联结起来的个体以及由此产生的全部关系的过程;A.韦伯的文化社会学尤其注重历史过程分析,但他把这一过程视为只能在其个别性中才能理解的文化积淀。新康德主义社会学一反实证主义的社会唯实论和集体主义传统,倡导一种社会唯名论和方法论的个体主义观点,为社会学中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路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法兰克福学派  20世纪30~4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理论家们创立了一种跨学科的社会政治观点。他们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个别观点,同时吸收G.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人们把以该研究所成员为主体的持批判理论观点的学者称为法兰克福学派。在社会学领域,法兰克福学派把对实证主义的理论批判与对自由主义的政治批判结合起来,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把人视为无主体的客观结构和把人的精神物化,不仅扼杀人的精神价值,而且变成为现存制度的合法性提供辩护的政治工具。
  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主观主义社会学理论。其代表是A.舒茨所持的对自然主义社会学的“现象学批判”和H.加芬克尔的民俗学方法论。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来源于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的现象学、M.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和M.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观点。舒茨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忽视了自然科学与社会学在研究对象上的本质区别,它用一套范畴、概念创造了一个有秩序的科学的人类行动的实在,但这个实在是不真实的。他从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借用了“生活世界”和“互为主观性”概念,认为日常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互为主观性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由多重实在构成的,行动者与互动的他人都在共同参与和分享这个世界。他指出,对社会学来说,日常经验的实在是最重要的。他主张对传统社会学认为的“事实”、“实在”加以“悬置”,即暂停判断,研究人们是怎样赋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以意义的。这就是要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解释经验的实在。加芬克尔的民俗学方法论强调研究人的日常活动,尤其是社会互动中形成习惯性的方面,考察人们使用什么手段赋予日常生活世界以意义,即怎样构造实在。在现象学社会学家看来,他们探求的目的在于如何创造一种“社会学”,它虽然使用自然科学手法,但在主旨上却不偏离目标,亦即选择一种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更富成效的新的视角。
  符号互动论  源于心理学主义的美国社会学流派。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美国的W.詹姆斯、J.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心理学著作。主要代表人物有G.H.米德和H.G.布鲁默等人。符号互动论建立在以下几个理论假设之上:人类以事物对他们所具有的意义为基础对这一事物发生行动;意义产生在人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解释过程这些意义不断得到修正。符号互动论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注重对社会由以构成的行动者主观世界的分析。米德把实用主义与行为主义、达尔文主义相结合,探讨了心灵、自我和社会是怎样通过互动过程而产生和发展的。布鲁默继承了米德的传统,进一步强调符号互动论关注对互动的解释过程,而不是社会结构之类的对人起某种强制作用的外在力量。
  其他派别与代表人物  以E.戈夫曼为代表的拟剧论,P.伯格和T.卢克曼的宗教社会学观点,以及C.W.米尔斯、A.W.古尔德纳和A.吉登斯等人批判传统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观点,对传统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些根本弊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批判,从这个意义上也可把他们归入反实证主义社会学这一范畴。他们的共同点是反对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学在理论上的自然主义倾向和方法论上的实证主义(自然科学方法),而主张以理论上的人文主义和方法论上的主观主义(理解和解释方法)与之抗衡。由于他们所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和社会思想上的明显差异,各自在具体学术观点上也存有诸多区别甚至对立。它们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关系,也由对立走上互相渗透和彼此吸收。80年代以来,社会学在呈现理论多元局面的同时,出现了试图做出某种综合的发展征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