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殿试
释义
殿试
殿试diàn shì  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也叫廷试。其制始于唐武则天时,殿试后将进士分为五甲之制始于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分为三甲及一甲只限三人始于元顺帝时,明清因之。明清殿试时间在会试后一个月,本在三月,乾隆时改在四月。中式者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通称为状元,第二、三名通称为榜眼及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
出处:语词卷 • D • diàn • 殿
殿试  亦称“廷试”。决定进士甲第名次的考试。多为皇帝于皇宫殿廷亲自考试省试或会试录取的贡士,是为科举最高阶段的考试。一说渊源于汉代皇帝策问贤良文学;一说始于唐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89年)试举子于洛城殿,而此为皇帝亲自主持省试,与后世省试之外另行殿试有别。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赵匡胤亲试礼部所取进士于讲武殿,以定甲第与弃取,是为省试后行殿试之始,逐渐成为常制,表示皇帝亲自掌握科举考试之意图,并初步形成州试(乡试)、省试(会试)、殿试考试体系。清代殿试春四月于保和殿举行,一日而毕,试策问,题由钦命,并由皇帝钦命阅卷大臣若干人阅卷判等,评卷结果呈送皇帝钦定。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后殿试进士取中分为五甲,第一二三甲赐进士及第,第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屡有变易。南宋后期始称殿试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明清时,殿试分三甲发榜: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其首名称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经会试、殿试取中进士称甲榜,如已中举人(乙榜),即称两榜出身,被视为正途。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选举与科举
殿试  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于殿廷内主持,故又称御试、廷试。唐武则天曾策问贡士于洛城殿,其后停废无常,未形成制度。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从下第举人徐士廉所请,始创立殿试制度。八年,又别为升降等第,始有省试、殿试之分。举人经省试中第,须再赴殿试,才算真正登科。从此,取士大权收归皇帝。殿试后将进士分为五甲之制始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分为三甲及一甲只限三人始于元顺帝时,明、清因之。明、清考试时间在会试后一个月,本在三月,乾隆时改在四月。明初在奉天殿进行,后改为皇极殿。考试内容为时务策,或由皇帝亲撰,或由翰林官代拟。清沿之,在太和殿进行。中式者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称为榜眼及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