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中国古代专精一艺的职官名。西晋始置律学博士,北魏始置医学博士,隋唐又增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至宋代废止。
❸旧时称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如:茶博士;酒博士。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
❹学位的最高一级。如:获博士学位。
出处:语词卷 • B • bó • 博
词条 | 博士 |
释义 | 博士 博士(bó shì) ❶中国古代学官名。源于战国。《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及汉初,博士所掌为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 ❷中国古代专精一艺的职官名。西晋始置律学博士,北魏始置医学博士,隋唐又增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至宋代废止。 ❸旧时称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如:茶博士;酒博士。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 ❹学位的最高一级。如:获博士学位。 出处:语词卷 • B • bó • 博 博士(doctor) 出现于12世纪指称教师阶层的一种称谓。后成为中世纪大学的学位称号。起初与硕士并无等级上的差别。凡学生学习3~7年,修毕规定课程,经博士考试合格,可得此学位。博士考试公开举行,有隆重仪式。考中者头戴博士帽,身着礼服,赴大礼拜堂先进行演说、论辩,后被引见副主教,由其赐予此学位,并获教学特许证,正式被任命为教师,从此具有在大学讲学、办学的权利。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 • 制度 博士 ⑴ 古代学官名。源于战国。东汉许慎《五经异义》:“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史记·循吏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秦及汉初,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然成分复杂。如秦有占梦博士;汉贾谊“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汉为太常属官,官秩为比六百石,员额多至数十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公孙弘议,设五经博士,宣帝时增至12人。并为博士置弟子员,初为50人。自武帝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与文帝、景帝时的博士制度有异。唐置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博士。另有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府学、州学、县学博士之称,均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学传授儒经学官的专称。明、清亦有国子博士。 ⑵ 指专精一艺的职官名。西晋始置律学博士,北魏始置医学博士,隋、唐又增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至宋代废止。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职官 博士(doctor) 实行学位制度的国家一般设置的最高级学位。在中国,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学术水平达到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者,授予博士学位。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原理 • 各级各类教育 • 高等教育 博士 官名。源于战国。许慎《五经异义》:“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及汉初,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为太常属官,官秩为比六百石,员额多至数十人。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用公孙弘议,设五经博士,宣帝(前74—前49年在位)时增至十二人。博士置弟子,初为五十人。自武帝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与文帝(前180—前157年在位)、景帝(前157—前141年在位)时的博士制度有异。唐置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另有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府学、州学、县学博士之称,均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学传授儒经学官的专称。明清亦有国子博士。 出处:哲学卷 • 经 学 史 • 术 语 博士 ❶官名。春秋、战国时已有此称。初泛指学官。战国末年齐、魏、秦等国置为职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及汉初,博士所掌为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秩四百石,秩虽卑而职位尊显。设仆射为之长,名义上隶属太常。至汉武帝时,用公孙弘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自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与文帝、景帝时的博士制度有异。东汉以后,议政职能逐渐削弱,地位渐轻。唐置国子、四门等博士,明、清亦有国子博士。 ❷古代专精一艺的职官名。西晋始置律学博士,北魏始置医学博士,隋、唐又增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至宋代废止。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