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戍 戍( shù) ❶军队驻防。《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亦指驻防的兵士。《左传·定公元年》:“城三旬而毕,乃归诸侯之戍。” ❷指边防地的营垒、城堡。南北朝时,北魏在边要形胜之地驻兵戍守。大者称镇,小者称戍。北边不设州郡之地,戍隶属于镇。《魏书·源怀传》:“正始元年(公元504年)……怀旋至恒代,案视诸镇左右要害之地,可以筑城置戍之处……今北镇诸戍东西九城是也。”南边设置州郡之地,戍隶属于州。《魏书·李崇传》:“扬州诸戍,皆被寇逼。”南朝在与北朝交界之地,亦置戍。《魏书·地形志》:谯州下蔡郡黄城县注云:“萧衍黄城戍,武定六年改置。” ❸官名。商代设置。见于甲骨卜辞。常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出处:语词卷 • S • shù • 戍 戍 军事机构。南北朝设于边境军事要地,为军事行政机构。隶于州。以戍主为长官,下设戍副、戍将、掾、队主、队副等,或设驿将,掌辖区内军务,拱卫边防,干预民政和财政。北魏隶于镇。北齐以后,以防人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隋、唐沿置。唐代以五十防人为上戍,三十防人为中戍,不及三十防人为下戍,分设戍主或戍副。中唐以后,内地方镇亦置。宋初仅存其名。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兵制 戍 官名。商代设置。见于甲骨卜辞。常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戍 指边防地的营垒、城堡。南北朝时,北魏在边要形胜之地驻兵戍守。大者称镇,小者称戍。北边不设州郡之地,戍隶属于镇。《魏书·源怀传》:正始元年(公元504年)“怀旋至恒、代,案视诸镇左右要害之地,可以筑城置戍之处。……今北镇诸戍东西九城是也。”南边设置州郡之地,戍隶属于州。《魏书·李崇传》:“扬州诸戍,皆被寇逼。”南朝在与北朝交界之地亦置戍。《魏书·地形志》:谯州下蔡郡黄城县注云:“萧衍黄城戍,武定六年(548年)改置。”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一般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