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世界地理卷 •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 气候学
词条 | 厄尔尼诺现象 |
释义 |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近赤道东太平洋秘鲁寒流冷水域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因南方涛动衰减,导致海面信风异常减弱,表层海水不易流散,冷水上翻困难所致。同时冷水中的大量浮游生物减少,导致鱼类缺食而大批死亡,鸟类也因鱼食缺少或死或迁,鸟粪肥出口也随之大幅度减少。当地居民早已注意到这些灾难的发生常在圣诞节前后,而以“厄尔尼诺”(西班牙语即“圣婴”之意)命名。这一串现象每隔2~7年会急剧循环发展,科学家更注意到这一纯海洋事件可以通过大气环流各环流链,将其影响传播到中、西太平洋,乃至引起全球气候的异常反应和气候灾害,把它视为气候系统异常变化的某种信息。 出处:世界地理卷 •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 气候学 厄尔尼诺现象 简称“厄尔尼诺”。位于近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洋流冷水域的水温反常升高的现象。一般出现于圣诞节(圣子耶稣诞辰)前后,而厄尔尼诺(El Niño)在西班牙文中即为“圣婴”之意,故名。因南方涛动减弱导致海面信风的异常减弱,促使表层海水不易流散,减少冷水上翻,从而使东太平洋秘鲁洋流冷水域的水温升高。也由于减少冷水上翻,使这一海域冷水中的大量浮游生物因不能升达海水表层,造成鱼类饥饿而大量死亡。正常年份,这一现象只在冬季局部出现,为季节性增温,但每隔27年(平均34年)这一现象会急剧发展,海水表层增温现象范围扩大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而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表层水温可比常年偏高36℃,某些海区这种高温现象可持续一年以上,对全球天气气候的短期振动有重大影响。一百多年来,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年为1891年、1898年、1925年、1931年、1939—1941年、1951年、1953年、1957—1958年、1963年、1965—1966年、1968—1969年、1972—1973年、1982—1983年、1986—1987年、1991—1992年、1997—1998年,其中,1997—1998年是最强的一次。 出处: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 气候学 厄尔尼诺现象 简称“厄尔尼诺”。发生在热带中、东太平洋,特别是南美赤道附近(约4°N~4°S,150°W~90°W)海水的增温现象。通常指出现在南美西海岸的暖流。因其开始出现时间多在圣诞节前后,故也称为“圣子现象”。因一股不可预测的赤道暖流南下,使南方涛动减弱导致海面信风的异常减弱,促使表层海水不易流散,减少冷水上翻,迫使冷水中的大量浮游生物因不能升达海水表层,造成鱼类饥荒而大量死亡。正常年份,这一现象只在冬季局部持续出现。但每隔2~7年这一现象会急剧发展,海水表层增温现象范围扩大,表层水温可比常年偏高3~6℃,某些海区这种高温现象可持续一年以上,对全球天气气候的短期振动有重大影响。绝大多数生态学家和环境科学家都把厄尔尼诺现象视作自然因素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打破了原有区域生态平衡的典型实例。 出处:环境科学卷 • 环 境 地 学 厄尔尼诺现象 位于近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洋流冷水域的水温反常升高的现象。一般出现于圣诞节(圣子耶稣诞辰)前后。因厄尔尼诺(El Niño)在西班牙语中即为“圣婴”之意,故名。该处水温升高,系南方涛动减弱导致海面信风异常减弱,促使表层海水不易流散,减少冷水上翻所致。正由于冷水上翻困难,使冷水中的大量浮游生物不能升达海水表层,造成鱼类缺食而大批死亡。正常年份,这一现象仅冬季局部出现,为季节性增温,但每隔2~7年(平均3~4年)这一现象会急剧发展,海水表层增温现象范围扩大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而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表层水温可比常年偏高3~6℃,某些海区这种高温现象可持续一年以上,对全球天气气候的短期振动有重大影响。 出处:能源科学卷 • 能源环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