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指才能与性格。《世说新语·文学》:“钟会作《四本论》。”刘孝标注引《魏志》:“会尝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是也。”
出处:语词卷 • C • cái • 才
词条 | 才性 |
释义 | 才性 才性(cái xìnɡ) ❶才,材质。性,人的本性。指材质与本性。孟子认为人皆具有仁、义、礼、智之四端,故人性皆善,“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 ❷指才能与性格。《世说新语·文学》:“钟会作《四本论》。”刘孝标注引《魏志》:“会尝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是也。” 出处:语词卷 • C • cái • 才 才性 指人的材质与本性。是名理学的理论基础。先秦诸子对才与性多不作区别,认为人的天生资质、材质即是人的本性、禀赋,才与性无严格区分。曹魏时,曹操推行了一套与旧名教政治相对立的政治方针,在才性问题上,重才轻德,才性异同问题突出地提了出来。据《世说·文学·注》引《魏志》,魏晋之际关于才性出现了四种观点,即所谓“四本论”,“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这四种观点可归结为两派,即论才性合、同的一派和论才性离、异的一派。前一派代表一种较传统的、儒家的观点,后者则是曹魏时期较典型的看法。关于才性的讨论,进入晋代以后一直到南北朝,依然还是“言家口实”,但已离开了魏晋之际的现实背景,成为玄学的空谈内容之一。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才性 ❶才,材质;性,人的本性。指材质与本性的关系。儒家孟子认为人皆具有仁、义、礼、智之四端,故人性皆善,“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后来宋儒常谈才性。如程颐认为:“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才则有善与不善,性则无不善。”(《二程遗书》卷十九)代表了程朱派理学家对才性关系的一般见解。 ❷三国魏末清谈命题之一。指才能与性格的相互关系。《世说新语·文学》:“钟会作《四本论》。”刘孝标注引《魏志》:“会尝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是也。”当时傅嘏、钟会、李丰、王广等分别代表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的四种主张。参见“才性之辩”。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