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K • kǒu • 口
词条 | 口义 |
释义 | 口义 口义(kǒu yì) 口述经义,犹口试,唐代考试方法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元和二年……明经停口义,复试墨义十条。” 出处:语词卷 • K • kǒu • 口 口义 科举考试方法之一。类似于今之口试。是唐代考试中为补救帖经考试徒令记诵、难穷旨趣之弊而提出。由主考官以经书为据,当面向考生提问,使依经书文、注回答。考一经问大义常在数十上百条。难度较帖经为高,然亦有限,优点是灵活。考生仍可以应付帖经之法应付之,加之缺点在于“不形文字”,“复视无凭”,考试过后无据可查,优劣取舍由考官主观决定,易起纷争。遂有提高难度,改口试为笔试的呼吁,墨义之法,应运而生。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选举与科举 口义 科举考试方式。唐代明经考试除帖经之外,尚须口试,内容为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书学考试亦须先口试。因口试内容为经之大义,故又称口义。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