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mínɡ  ❶起名字;命名。《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离骚》:“名余曰正则兮。”也指事物的名称,人的名字。《易·系辞下》:“其称名也小。”孔颖达疏:“言《易》辞所称物名多细小。”韩愈《圬者王承福传》:“其姓,承福其名。”
  ❷中国古代逻辑名词,与“实”相对。指概念或表达概念的语词、名称。名家邓析赋予“名”以逻辑涵义,主张“循名责实”。儒家提出“正名”。墨家提出“以名举实”,荀子也提出“制名以指实”,都认为名是对实(客观事物)的反映。
  ❸声名;名誉。《聊斋志异·阿宝》:“翁素耳其名而贫之。”引申为有名。如:名人;名山。
  ❹名义。如:名不正则言不顺。
  ❺指称。如:莫名其妙。《论语·泰伯》:“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❻古代称文字为名。《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玄注:“古曰名,今曰字。”
  ❼眉与眼之间。《诗·齐风·猗嗟》:“猗嗟名兮!”传:“目上为名。”
  ❽量词。如:三名刀斧手。
出处:语词卷 • M • mínɡ • 名
  ⑴与“色”相对。佛教教义名词。代表一切精神现象,如“十二因缘”中“名色”之名。《大乘义章》卷四:“以‘名’宣说无色四阴(指受、想、行、识),故说为名。”  ⑵ 名词概念。《俱舍论》卷五:“名谓作想,如说色、声、香、味等想。”这是与主观印象联系起来讲“名”,亦称“名想”;它与事物的相状一致,又叫“名相”;就其含有确定的内容言,则又称“名义”。《俱舍论光记》卷五释“名”,有随、归、赴、召诸义,“谓随音声,归赴于境”,谓概念有使认识趋赴境界的作用。大乘般若学把“名”与“实”对立起来。《肇论·不真空论》:“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认为名相概念既不能反映客观的真实性,也不能用以表达和把握客观的真实性,以此否定客观事物的实在性,“名实无当,万物安在”。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教 义
  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范畴。指概念或表达概念的语词、名称。名家邓析就赋予“名”以逻辑涵义,主张“循名责实”。儒家孔子提出“正名”,强调“为政必先正名”。道家老子“以自隐无名为务”,倡导“无名”思想。墨家则提出“以名举实”的思想,荀子也提出“制名以指实”,都认为名是对实(客观事物)的反映。战国时期的名家尹文、公孙龙对名作了更专门的研究,相继提出:“名也者,正形者也”。“夫名,实谓也”,因而“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的思想。秦汉以后哲学家继续对名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明清之际王夫之强调“名非天造,必从其实”,认为“知实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实,皆不知也”(《姜斋文集·知性论》),对中国古代关于名的理论作了更全面的论述。
出处:哲学卷 • 逻 辑 学 • 中国逻辑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8: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