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东方哲学 • 印度 巴基斯坦
词条 | 吠檀多派 |
释义 | 吠檀多派 吠檀多派 亦称“后弥曼差派”。古代印度哲学中影响较大的派别。约形成于公元前4—前2世纪之间,由一些不同的派别组成。“吠檀多”一词,意即“吠陀的终结”,原指《奥义书》。相传跋达罗衍那发挥《奥义书》中关于“梵”(宇宙灵魂、宇宙精神)、“我”(个体灵魂、个人精神)的神秘主义思想,写成该派经典《吠檀多经》(亦称《梵经》)。商羯罗发展了这一思想,建立了影响最大的“不二论”,即梵我同一不二。罗摩奴阇提出“殊胜不二论”,即梵我本质相同,形式和作用不同。摩陀婆(Mādhva,1199—1278)提出“二元论”,即梵我不同,梵是宇宙万物的终极原因,我和物质也是真实的永恒的实体。此外还有“二不二论”“纯粹不二论”等中世纪以后的后期吠檀多派思想。在近现代,该派仍有较大影响。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东方哲学 • 印度 巴基斯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