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信仰、教义、神学、思潮
词条 | 唯名论 |
释义 | 唯名论 唯名论 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两大派别之一。同实在论相反,认为没有离开人的思想意识和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一般),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共相”只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名词或概念。有两种类型:(1) 极端唯名论,以洛色林(Roscellinus,约1050—约1112)等为代表,认为客观上和人的思想中并不存在一般,所谓一般只是一个名词甚至一个声音;(2) 温和唯名论,亦称“概念论”,以阿伯拉尔(Petrus Abaelardus,1079—1142)、邓斯·司各脱等为代表,认为一般有具体内容,是表示许多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的概念。唯名论者把客观个别事物看作是真实存在的、第一性的、先于一般的东西,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但不了解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因而否认一般的客观性,含有唯心主义因素。 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信仰、教义、神学、思潮 唯名论(nominalism) 与“唯实论”相对。中世纪经院哲学派别。代表人物为法国神学家洛色林(Roscellinus,约1050—约1112)。认为一般概念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只有包含独特性质的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事物先于一般概念而存在”;“一般概念就是名称”。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称之为中世纪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 • 学说、流派、运动、事件 唯名论 “唯实论”的对称。指从古希腊开始产生的一种哲学语义学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人们用来表示事物的词,其形式和词所指的事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如柏拉图《克拉底洛篇》(Kratylos)一书中所引赫尔摩根(Hermogen)的意见,认为名称或任何词当中除了习惯之外别无其他“正确性”存在。以后亚里士多德也赞成词是“按协商”才获得意义的这种看法。 出处:语言学卷 • 普通语言学 唯名论 中世纪西欧经院哲学的两大派别之一。同“唯实论”相反,认为没有离开人的思想意识和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一般),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共相”只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有两种类型:(1)极端唯名论,以洛色林等为代表,认为客观上和人的思想中并不存在一般,所谓一般只是一个名词甚至一个声音;(2)温和唯名论,亦称“概念论”,以阿伯拉尔、邓斯·司各脱等为代表,认为一般有具体内容,是表示许多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的概念。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中世纪哲学 • 学 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