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碑碣、印章的阴文。因所刻文字是虚(凹)的,故拓下来或盖出来的是黑(红)地白字。《宋史·太宗纪》:“舒州上玄石,有白文,曰:‘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
❸亦作“僰文”。白族民间流传的一种文字。俗称“汉字白读”,即用汉字记录白语,或用增损汉字笔画构成表意记音文字。历史上有白文著作、碑刻、佛经等,现仍有少数人使用。
出处:语词卷 • B • bái • 白
词条 | 白文 |
释义 | 白文 白文(bái wén) ❶书的正文,不附加评点注解。如:《十三经白文》。《朱子全书·易》:“某自小时未曾识训诂,只读白文。” ❷碑碣、印章的阴文。因所刻文字是虚(凹)的,故拓下来或盖出来的是黑(红)地白字。《宋史·太宗纪》:“舒州上玄石,有白文,曰:‘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 ❸亦作“僰文”。白族民间流传的一种文字。俗称“汉字白读”,即用汉字记录白语,或用增损汉字笔画构成表意记音文字。历史上有白文著作、碑刻、佛经等,现仍有少数人使用。 出处:语词卷 • B • bái • 白 白文 与“朱文”相对。碑碣、印章的阴文。因文字刻成凹状,故拓下来或盖出来的是黑(红)地白字。《宋史·太宗纪一》:“舒州上玄石,有白文,曰‘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 出处:美术卷 • 书法篆刻 • 名词术语 白文 以印色钤盖出印文字画四周,以使字画显露白色的印文。 出处:文物考古卷 • 文物 • 文书 • 玺印、封泥 白文 中国白族历史上使用的文字。亦称“僰文”。产生于公元8世纪,大多由增损汉字笔画而成。有部分白文碑刻、墓志、经卷留传。字体与汉字简笔字、草书相似,但多不可识。现代白文是拉丁化的拼音文字。1958年的《白族文字方案》(草案)以大理方言为基础,以下关白族话语音为标准音。此方案并未试行,1982年的草案以剑川方言为基础方言,以金华镇白族话语音为标准音。此方案已在中部白族成人、中小学试教。1993年在两个草案基础上,又设计了兼顾两个方言区的方案。 出处:语言学卷 • 文字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